学生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

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越来越成为我国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来说,高职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通过中学的学习,而后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可以说正处在一个专业学科的学习阶段,但从社会所需知识来说,他们的专业技能远没有成熟。需要通过再学习,逐步转化为社会人。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概率也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而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类:1.心理适应能力较差,需要较长时间方可适应新的大学生活环境;2. 人际关系特别是与其他同学的关系存在一定的障碍;3.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自卑心理严重,对前途存在焦虑[2];4.思想活跃,存在着过度依赖网络和手机的现象。

二、新时期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学校、院系、心理社团三级模式。学校层面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教师组成,策划和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院系层面主要由院系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和各班心理委员等组成,主要工作包括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疏导,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学生心理社团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团体,面向全校学生,招募一批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浓厚兴趣、具备一定素质的学生骨干分子,主要工作是开展各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三级模式中,心理社团的作用尤显突出,方式灵活,可以多渠道地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三、高职院校心理社团的特点

心理社团是由对心理学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体,以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并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学生自己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往往会因特殊的场合及大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启发,而使他们消除或削弱防范和戒备心理,打消顾虑,达到共同探讨、相互启迪、互帮互助的促进作用。

第一,大学生心理社团和其他形式的学生社团一样,都是为了促进了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学生第一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通过社团开展的活动使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够较好地结合,既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又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学中有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

第二,大学生心理社团实现了与专业性的咨询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优化。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力量薄弱,很难兼顾到每个个体,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社团的学生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他们每天都要与同学朝夕相处,相近的价值观念、人生体验,共同的生活方式与理念,关注相同的社会问题等特点,可以经由他们第一时间发现,并提供帮助或帮助寻求专业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当前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并防患于未然。

第三,大学生心理社团依托专业指导,充分发挥“助人自助”的能力。学校为心理社团配备心理学专业的指导老师。需要经常对心理社团成员进行培训,尤其是骨干的学习和培训,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团体辅导、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基本技术应用。同时,对心理社团的学生活动进行科学指导,合理规划,提高学生策划、组织、开展心理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形式,举办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校园心理文化活动,甚至可以创办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品牌活动。

四、高职院校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心理社团多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网站,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也提高了教育工作的时效性。通过网站,学生们可以了解学校关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心理社团开展的活动动态等。定期出版心理健康刊物,每月一期,向同学们介绍和普及心理学常识,及时反映学生心理教育动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在教学区设立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广泛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健康环境。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富有趣味性的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剧表演、心理运动会、心理交流会等。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活动进行心理学知识的推广与宣传工作,丰富学生心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校和谐的进步。这些事项繁琐而必要,费时又费力,它们的更新和维护主要是由心理社团来完成的。

(二)专业教师辅助性指导

心理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相反若仅由院团委统一管理,在专业上可能无法给予及时的支持,有时可能因为繁琐的手续而导致工作开展的滞后,甚至影响到工作的效果。[8]但专业教师并不是社团的领导者,仅仅充当着顾问的角色。在专业上提供技术支撑,定期组织心理社团学生学习和培训,较全面地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有条件者可以带领社团学生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汲取他校的长处和经验,并运用到实际过程当中。在实际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去干,不再大包大揽,退居二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只有在必要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注重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品质,并让其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都体验到了创造的幸福与分享的快乐,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

(三)社团成员互助式引导

在各种各样活动中及日常的接触中,身边人的性格特点、认知模式等就像是一面面镜子,会暴露出学生群体中一些共性的问题,这种相似性,也缩短了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他们更愿意在这种相对安全的心理环境中谈论自己的心理困惑,主动寻求帮助。心理社团活动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的一种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方式。朋辈之间的心理互助,能够帮助学生调试不良心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成员在活动中能够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以致用,可以及时发现并帮助其他同学排除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由于具备了一定的心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比较敏感的发现心理异常情况,建议需要帮助的同学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五、结束语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其心理健康教育在采取多种手段并用的同时,也应积极地发挥心理社团的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