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我国,未来事业接班人的队伍基本上是由独生子女的大军组成,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容易使他们形成不同的心理偏差。当前,我们的教育只重视孩子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却忽视了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所以说,在课改中,就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那么,应该如何做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呢?一、作为施教者主体教师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加强自身人格修养

教师的最大作用就是自身的榜样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如果我们想无限接近我们理想中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在人格、性格、心理品质上等方面,一味的、枯燥的说教不是不可能触及到学生的心灵的,更不可能产生心灵的震动,也就不可能达到我们所谓的心灵的塑造和养成。

想要触及心灵,教师就必须在辅导学生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与人格的提升,用自身美好的心灵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并严格自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教育更有说服力。“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令而行,行其所服。”一位热情和蔼、风趣幽默、充满自信的老师,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影响着学生,崇高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如果教师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使学生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学会感恩、学会回报。那么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使学生在和谐的、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塑造自己的心灵,养成自身的良好品质。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应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逐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多样化教育发展到今天,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几乎每个教师都能意识到,但对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却知之甚少或者存在误解。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我们都知道良好的情绪时刻影响着一个人,它能让人保持高效的学习和工作,能创造出奇迹;而不良的情绪则会改变学生正确的认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严重的会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长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首先,要教育学生能够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理智地看待问题,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其次,注意引导学生深刻体验成功、愉快的积极心理,增加学生学习生活上的成功体验。如提问后进生简单的问题等等;再次,要教育学生学会从光明的一面看问题,当前有些学生喜欢从阴暗面去看问题,这对良好情绪的培养是不利的;最后,要教育学生学会幽默,善于化紧张为轻松,化窘迫为笑语,化被动为主动,这不仅对保持轻松的情绪是有益的,而且对培养洒脱、开朗的性格也是很重要的。

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也都给我们指引,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一点一滴的渗透,而绝非是出了问题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了的。它应该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仅靠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是难以达到目标的。所以说,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自身必须端正态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把相关的知识理论、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真真正正的将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实处。

三、尊重和善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忽略这一点。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的观察面很有可能是不全面的,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品质的养成和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待优秀的学生,教师切不可求全责备。有压力是好事,只有在一定压力的鞭策下,学生才能够有动力加强学习。但是,要是超出了一定“度”,过度的压力反而又会坏事,会使学生精神过度紧张,难以集中注意力。这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将造成很大危害,更为容易忽略的是,教师在对待优秀学生时,极容易只是集中在学习方面,极少关注优秀学生的其他“特长”,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消极影响。

四、给学生信任和鼓励,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

对于当代的学生,存在这一批精力旺盛而又缺乏自信,一有多余的精力就很容易被拐带到歪门邪道上去,一旦没有看管住,就会养成不良的习惯,而且很难更改过来。这是,就需要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例如,到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多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差生”,抽烟、打仗、上网成瘾等毛病汇聚于一身,而他们自身也被忽略惯了,往往破罐子破摔,所以在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信心的培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多鼓励学生,多看到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发现自己并没有被忽略,而是在另一片天地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从而使学生转变观念,改变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对学习和生活重拾信心,使学生逐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技能型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考察不仅仅局限于学业水平的高低,更多的需要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心理疾病,对于一些已经发生的心理疾病能够给与正确的纠正,让学生以健康的心态来适应生活的变化,而且还可以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想节课,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认知,抵制消极的情绪,防止出现暴力倾向,甚至是自杀或者攻击他人与社会的行为出现。用实际行动,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才而服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