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理现象的创造力,其发展和发挥离不开社会环境这个大背景。

层面关注创造力:(1)人际层面,如有研究考察行为模仿对创造性的影响,认为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被同伴模仿,有助于激发聚合思维,而行为不被同伴模仿则会激发发散思维,促进个体创造性;也有研究考察人际心理距离对创造性的影响,认为与为自己做决策相比,个体为他人做决策时,更富有创造性。(2)团队层面。考察团队规范、团队性质等对创造性的影响。如研究发现,与启动集体主义规范相比,团队成员启动个体主义规范时,更容易产生原创性想法;团队成员的表层多样性(如性别、年龄)和深层多样性(如认知、价值观)有助于团队创造力的提高。(3)社会文化层面,如更广范围的时代精神或时代思想。虽然这三个层面的研究仍在蓬勃发展,但随着研究者对“很多创造行为是发生在合作情境中”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合作创造力开始占据重要的研究地位。
合作创造力,并不是不同合作者的创造力的简单累加,而是合作者之间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合作创造力也不能等同于团队创造力:团队创造力关注团体规范、团体氛围、团体特征等对创造结果的影响,而合作创造力更关注创造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互动的过程;除研究传统意义上的团体外,合作创造力还涉及不同的合作形式(如夫妻合作创造力)、不同的合作领域(如写作、服装设计),这是团体创造所不能囊括的内容。

当前合作创造力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围绕与合作创造相关的心理变量展开探讨。如有研究者考察在合作创造的过程中,动机是如何与其他因素结合影响合作效果的。他们认为,与低求知动机相比,团队成员有高求知动机时,合作创造的效果会更好;但这种促进效应只有当团队成员有高亲社会动机(与高亲自我动机相对),而且团队氛围是积极的和心理安全感高时才会存在。另外,也有人关注合作创造中产生的动机新类型,提出在合作创造中会产生责任动机或联合动机,责任动机能督促合作者之间自觉地承担自己的责任,提高了合作者的内部动机;
联合动机促使不同合作者彼此共享资源,加强情感联系,在为共同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展现创造力。另一方面,围绕合作创造过程中的支持性技术展开研究。合作创造离不开沟通,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合作创造。沟通是信息、传递信息方式、对信息的理解三者的综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沟通过程产生的结
果,就是合作创造的产品。因此研究者非常重视合作创造中沟通问题。Sonnenburg认为合作创造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沟通类型:面对面相互作用、以工具为中介的相互作用、以工具为中介的沟通,同时他还分析了不同沟通类型在参与者是否在场、时间的同步性、沟通地点、沟通形式、沟通媒介五个方面的特点,虽然每种沟通类型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但就其效率而言,面对面相互作用的沟通方式对合作创造的效果最好。另外,也有研究者关注网络沟通这一新颖的沟通形式,分析网络技术在各个不同创造阶段的作用,并提出没有单一的工具可支持合作的全部过程。
总之,对合作创造力的重视,是创造力研究的重要转向,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于合作的重视,是未来社会发展和未来研究的必然趋势。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