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以地理教学情境创设为例,说明了一般性的做法。

情境地理情境教学是指在心理学、方法论和教育学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利用各种地理现象和教学手段, 创设出一些真实性或准真实性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转变“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 我爱学”, 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智能和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创设地理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可联系实际,从乡土地理知识,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人手;也可用影视资料以及电脑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的演示, 把学生思维迅速带入具体的地理场景中;还可直接挖掘教材本身的内容, 如现行地理新教材中的课前“ 探索”、课后“ 案例研究” 等栏目, 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贵于思. 思源于疑, 小疑小进步, 大疑大进步。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设疑导学,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和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 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引导学生由浅人深,从具体到抽象, 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做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属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 地球的运动”一节时, 为了使学生对“ 昼夜更替” 这一地理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创设了这样一组问题情境:由于地球不透明也不发光,在地球不停地自转和公转下才产生了以2 4 小时为周期的昼夜更替。假设地球只自转不公转有无昼夜更替, 若有周期多长? 假设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有无昼夜更替,若有周期多长? 假设地球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都是一年,有无昼夜更替,若有周期多长? 由于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 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使学生对“ 昼夜更替” 这一地理现象有了更本质的认识。

二、积极创设实践情境。锻炼学生意志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兼有理科和文科的性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 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地理新教材具有明显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新教材中的活动篇、技能篇和研究性课题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搜集和比较有关资料.从中获取地理信息, 培养地理能力。如, 学习《宇宙与地球》第二章第二节“ 月相的变化规律” 时。虽然学生对月相的变化司空见惯,但他们的认识是片面的孤立的, 没有形成月相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在学习该节内容前, 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用来记录月出时间、月落时间与月相变化。让学生四人一组连续观察了一个农历月的月相变化并记录。最后让学生分析从初一到十五,再到次月初一,月出月落迟早的规律、位于天空中位置的变化规律、月相的变化规律。这样学习该节内容时。学生均能正确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些实践体验, 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思想情感上都会有进步和提高。

三、积极创设激励情境。增强学生自信心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 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 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各个教学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信任的目光,创造各种表扬的情境,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和眼神,经常告诉他“ 你真行”。在学生参与讨论时, 教师要给予期待和鼓励, 只要他的发言有一丝闪光点,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针对其不足点, 则应诚恳地指出而不是讽刺打击,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另外,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有成就感, 让学生人人都觉得“ 我能行”“ 我愿意尝试”,这样,学生不仅会感到教师的信任与尊重, 而且会产生感情的共鸣和目标的认同,主动接受知识。

四、积极创设民主氛围。激励学生思考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气氛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 学生不可能充分表现出他的个性和灵气。反之, 教师态度和蔼、亲切, 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探讨热情与积极性。教师不可能通晓一切,求知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人人都如此。因此,在学生面前,教师应采取开放、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与思考, 使课堂充满民主的气氛。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激励思考、不怕露短与出错的求实学习态度大有益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 甚至对教材提出不同的看法,并给予理解和正确的指导。尤其是现在的新教材, 因使用的时间、范围有限, 尚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故更应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与实践,使之日趋完善。

五、积极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营造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操作情境,如查找资料、动手实验、演示、观察现象、电脑上网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学习,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 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如,在学习“ 宇宙环境” 中的“ 地球自转”一节,讲解地球自转方向从南、北极上空向下观察有何差异时,全班同学每桌两人一个地球仪.一位同学动手演示另一位观察,使学生对于“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转,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转” 的印象更加深刻, 从而得出“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再如学习月球绕地运动时我扮演地球,一位学生手平举一本书绕我做圆周运动且书本始终指着我,让学生观察当这位学生绕我转一周时,他自身转了几周,所用时间上是否相同。告诉学生月球就是这样绕地球运动的, 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月球的运动特点— — 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我们始终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从而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总之,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应因材施教,因“ 时” 施“ 法”, 不仅要将教材的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增强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为以后的参与教学活动树立“ 心理优势”,还要加强学习, 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用好新教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