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理论中,“亲和力”是指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如果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教育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无论是教育者、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制度,都不能忽视教育“亲和力”的作用,要让学生愿意接近,乐于学习,习于行动。
一、心理学关于“亲和力”的三大理论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罗杰斯的人格主义心理学理论以及梅奥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都涉及到教育“亲和力”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1.马斯洛关于“亲和力”的理论与方法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分类研究,他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认为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批判传统的被动式教学,倡导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其有助于实施教育“亲和力”的相关方法有:(1)增强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潜能。教育应该注意学生自发性、自律性和创造性三方面的协同发展,每个人在出色地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他们以相应的承认和赞扬。(2)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潜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知自己、认知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当整个教育过程发挥良好的作用时,学生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关于自己、他人以及整个世界的真理,他能从外部世界看到越来越多的统一,并且自身也变得越来越统一,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渴望与追求。(3)升华学生爱己和爱社会的潜能。教师与学生间融洽的个人关系是成功教育的关键。马斯洛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愉快的合作关系,当学生得到了应有的爱和尊重时,他就会懂得如何看待自己爱自己,如何接受他人爱他人,如何适应社会爱社会。
2.罗杰斯关于“亲和力”的理论与方法
罗杰斯人格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需要他人“无条件积极尊重”的心理学理论。罗杰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让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l生的健康发展。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人格主义心理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教育“亲和力”的实现。(1)教师做学生潜能发挥的促进者。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只要具备合适的条件,每个人所具备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根据他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教师在感情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就可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2)培养在变化中掌握学习能力的人。罗杰斯鉴于世界处于迅速变化、充满矛盾、危机四伏的时代,主张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3)强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罗杰斯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体,而不是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和价值,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罗杰斯看来,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是:真实、接受和理解。
3.梅奥关于“亲和力”的理论与方法
梅奥人际关系心理学的三个基本观点是:与人合作的能力是现代人第一能力,也称基本能力;对管理者来说,做人就是做关系。关系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资源和生产力;理解和尊重是与他人打交道、增强“亲和力”最为关键的内容。梅奥通过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长达9年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工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由此梅奥提出他的企业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方法。(1)企业员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对于社会人来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不是人们在无组织的人群中为利益的互相竞争。让员工直接参与管理,可以满足企业员工情感归宿、安全信任、礼仪社交等精神方面的需要,激发人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愉快工作的热情”。(2)企业非正式组织的重要性。企业员工是由于受到他们所属团体共同感情的激励而采取社会性行为的。非正式组织恰恰能够满足人的以“生存安全、人格自由、价值归属”为核心的精神性需要与目标。重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不断调整,就能获得惊人的效果,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标。(3)管理者要重视企业员工的满意度。新的领导力体现在提高企业员工的满意度,职工的满意度越高,士气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高的满意度来源于职工个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有效满足,尤其是“受注意”引起的效应。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教育领域。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在心理学理论中,“亲和力”是指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如果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教育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无论是教育者、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制度,都不能忽视教育“亲和力”的作用,要让学生愿意接近,乐于学习,习于行动。
一、心理学关于“亲和力”的三大理论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罗杰斯的人格主义心理学理论以及梅奥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都涉及到教育“亲和力”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1.马斯洛关于“亲和力”的理论与方法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分类研究,他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认为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批判传统的被动式教学,倡导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其有助于实施教育“亲和力”的相关方法有:(1)增强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潜能。教育应该注意学生自发性、自律性和创造性三方面的协同发展,每个人在出色地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他们以相应的承认和赞扬。(2)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潜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知自己、认知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当整个教育过程发挥良好的作用时,学生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关于自己、他人以及整个世界的真理,他能从外部世界看到越来越多的统一,并且自身也变得越来越统一,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渴望与追求。(3)升华学生爱己和爱社会的潜能。教师与学生间融洽的个人关系是成功教育的关键。马斯洛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愉快的合作关系,当学生得到了应有的爱和尊重时,他就会懂得如何看待自己爱自己,如何接受他人爱他人,如何适应社会爱社会。
2.罗杰斯关于“亲和力”的理论与方法
罗杰斯人格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需要他人“无条件积极尊重”的心理学理论。罗杰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让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l生的健康发展。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人格主义心理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教育“亲和力”的实现。(1)教师做学生潜能发挥的促进者。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只要具备合适的条件,每个人所具备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根据他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教师在感情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就可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2)培养在变化中掌握学习能力的人。罗杰斯鉴于世界处于迅速变化、充满矛盾、危机四伏的时代,主张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3)强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罗杰斯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体,而不是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和价值,强调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罗杰斯看来,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是:真实、接受和理解。
3.梅奥关于“亲和力”的理论与方法
梅奥人际关系心理学的三个基本观点是:与人合作的能力是现代人第一能力,也称基本能力;对管理者来说,做人就是做关系。关系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资源和生产力;理解和尊重是与他人打交道、增强“亲和力”最为关键的内容。梅奥通过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长达9年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工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由此梅奥提出他的企业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方法。(1)企业员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对于社会人来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不是人们在无组织的人群中为利益的互相竞争。让员工直接参与管理,可以满足企业员工情感归宿、安全信任、礼仪社交等精神方面的需要,激发人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愉快工作的热情”。(2)企业非正式组织的重要性。企业员工是由于受到他们所属团体共同感情的激励而采取社会性行为的。非正式组织恰恰能够满足人的以“生存安全、人格自由、价值归属”为核心的精神性需要与目标。重视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不断调整,就能获得惊人的效果,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标。(3)管理者要重视企业员工的满意度。新的领导力体现在提高企业员工的满意度,职工的满意度越高,士气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高的满意度来源于职工个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有效满足,尤其是“受注意”引起的效应。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教育领域。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二、提高教育“亲和力”的方法与途径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强化教育“亲和力”的作用,需要教师能够倾听学生的心声,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准确判断,分清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进而采用相应的教育手段进行干预和引导。
1.教师要尊重学生,接受学生的本来自我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增强教育“亲和力”的基础。按照罗杰斯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原则就是尊重、真实和接受。(1)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认识到他们的独立性;就是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不要打击、挖苦学生的一些新奇想法,帮其分析其中的可行性,助其有效实施。(2)教师要信任学生。如果信任学生,学生的表现就会是值得教师信任的。当教师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值得信任的,放手让他们去做一些事情,就会发现学生拥有很大的潜力。(3)教师要接受学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允许学生有缺点、犯错误。增强教育“亲和力”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加成熟、更加完善,而不是完美无缺。
2.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个人潜能充分发挥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心理倾向 眭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知与评价。自我意识首先是人类认知外界客观事物的先决条件。自我意识还是人类个体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注重学生自我教育对增强教育“亲和力”具有促进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元认知实质上是一种反馈活动,它对个体的学习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1)训练学生知道自己是谁。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知具有自我与他人的认知与评价两条途径。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可以通过“二十个我是谁”以及自我分析报告,引导学生关注剖析自己。即团体成员在5至6人的小组内交流,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通过“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活动促进自己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最后教师请每个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活动的感受。(2)培养学生明白我就是我。学生只有在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正确地悦纳自我,才能达到有效的自我控制。接纳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价值感、幸福感与满足感,教师引导学生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积累这些闪光点以蓄势待发。(3)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成长。学生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监控和调节。可以用“生命线”游戏帮助学生整理成长的轨迹。即组成小组先自行填写,1O分钟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画一条线代表你的生命线,起点是你出生时刻,终点是预测死亡的年龄。根据健康状况、家族健康状况和所在区域的平均寿命,提出你预测的死亡年龄。在线上找到你现在的位置,提出你过去日子里最难忘的三件事以及今后最想达到的三个目标,时间约60分钟。要让学生明白:自我体验永远是个体的,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长的硕果时,也促进了个体自己的成长。
3.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促进学生人格充分发展
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人格是由每个人所具有的才智、态度、价值观、感情和习惯以独特的方式结合的产物。教育“亲和力”在鼓励独特人格特征发展的同时,将个体内化融合到社会与集体当中,强化教育的效果。
按照马斯洛和罗杰斯的理论,自我想象和自我评价标准的形成对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使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的愿望,自我要求、努力、与他人融洽相处是决定性因素。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学生人格逐步走向稳定和充分发展也非常重要。教育“亲和力”的增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制订相对完善的日常行为规范,包括学生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形成良好道德的基础。可通过讲座、课堂讲授等方式传授学生基本的礼仪知识,使学生形成改变自己的愿望,对自己负责,学会检查自己的动机,诚实接受现实,运用成功经验,以“与众不同”的心理融入集体和社会。(2)注意教育者的身教作用。学生往往把教师树为样板和标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因此,教师的身教更重于言传,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以良好的自我修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3)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思考习惯,使学生建立良性的人格。要让学生主动地学,即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己体会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自我意识的状态下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