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发展和兴起, 促进了积极型心理教育的发展。积极型心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发展的心理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及积极型心理教育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 首倡者为SeligmanCsikzentmihalyi。1997年, Seligman就任AP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主席时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作为心理学的分支, 积极型心理学是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是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目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此研究领域。积极型心理教育, 是积极心理学兴起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教育范式, 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积极型心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发展的心理教育。
二、积极型心理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美德为研究对象, 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 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情况下的人们学会怎么建立起高质量的、有尊严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前, 心里学家只是忙于治疗消极的, 有病患的人, 而不是促使健康的人更快乐、更幸福。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 作为一种理想、一种概念、一种技术, 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及心理教育范式的走向产生巨大影响。积极型心理教育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面, 对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人本主义的心理教育观,即反对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决定论, 又拒绝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它认为, 心理教育应当关注人的主观心理体验, 帮助人实现其最大的潜能, 充分达到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 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 为现代社会积极型心理教育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积极型心理教育诞生, 也是当今人类心理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推动。研究表明: 幸福、希望、快乐、满意等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积极的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 心里学需要研究人的积极面、优点、长处和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积极型心理教育兴起的社会价值与意义也愈加明显。由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出于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 由于人本主义心理思潮的推动, 由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拉开了心理教育从障碍性、治疗性研究转向发展性、积极性研究的序幕, 宣告了一种新的理念和范式: 积极型心理教育的诞生。
积极型心理教育, 在国内其思想应该说源远流长了。我国古代心理教育就特别注重发展智能, 启发潜能、鼓励立志、锻炼意志等。在当今, 积极型心理教育的兴起, 则是对心理教育目标与功能的理性反思和重新认识。心理教育的两大主题是预防与发展。有效的预防和心理发展, 是相辅相成的, 有效地预防有利于更好的发展, 积极地发展能从根本上保障预防。现在, 随着心理教育的发展, 对心理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种教育理念, 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心理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促进人的心理发展, 发展是心理教育的根本功能。以发展性功能为主, 以预防性功能为辅的心理教育范式, 已被人们所接受, 因此, 积极型心理教育方式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心理教育的两个目标是: 积极目标和消极目标。积极目标是协助学生在范围许可内达到最近的心理功能, 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的开发。消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发展和兴起, 促进了积极型心理教育的发展。积极型心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发展的心理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及积极型心理教育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 首倡者为SeligmanCsikzentmihalyi。1997年, Seligman就任AP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主席时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作为心理学的分支, 积极型心理学是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是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目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此研究领域。积极型心理教育, 是积极心理学兴起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教育范式, 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积极型心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发展的心理教育。
二、积极型心理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美德为研究对象, 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 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情况下的人们学会怎么建立起高质量的、有尊严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前, 心里学家只是忙于治疗消极的, 有病患的人, 而不是促使健康的人更快乐、更幸福。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 作为一种理想、一种概念、一种技术, 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及心理教育范式的走向产生巨大影响。积极型心理教育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面, 对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人本主义的心理教育观,即反对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决定论, 又拒绝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它认为, 心理教育应当关注人的主观心理体验, 帮助人实现其最大的潜能, 充分达到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 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 为现代社会积极型心理教育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积极型心理教育诞生, 也是当今人类心理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推动。研究表明: 幸福、希望、快乐、满意等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积极的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 心里学需要研究人的积极面、优点、长处和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积极型心理教育兴起的社会价值与意义也愈加明显。由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出于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 由于人本主义心理思潮的推动, 由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拉开了心理教育从障碍性、治疗性研究转向发展性、积极性研究的序幕, 宣告了一种新的理念和范式: 积极型心理教育的诞生。
积极型心理教育, 在国内其思想应该说源远流长了。我国古代心理教育就特别注重发展智能, 启发潜能、鼓励立志、锻炼意志等。在当今, 积极型心理教育的兴起, 则是对心理教育目标与功能的理性反思和重新认识。心理教育的两大主题是预防与发展。有效的预防和心理发展, 是相辅相成的, 有效地预防有利于更好的发展, 积极地发展能从根本上保障预防。现在, 随着心理教育的发展, 对心理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种教育理念, 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心理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促进人的心理发展, 发展是心理教育的根本功能。以发展性功能为主, 以预防性功能为辅的心理教育范式, 已被人们所接受, 因此, 积极型心理教育方式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心理教育的两个目标是: 积极目标和消极目标。积极目标是协助学生在范围许可内达到最近的心理功能, 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的开发。消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三、积极型心理教育与消极型心理教育区别与联系
1、对象不同。积极型心理教育面对的是所有需要积极引导的正常人, 消极型心理教育面对的是少数有心理疾病的人, 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
2、目的不同。积极型心理教育目的是强调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 引导人们积极发展, 排除正常发展中的障碍。消极型心理教育目的则是对心理障碍的矫正和治疗, 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治疗, 以消除和缓解学生的心理障碍。
3、形式不同。积极型心理教育主要采取团体授课、辅导方式, 例如讲座、教学、小组活动等, 主要以教育为主。消极型心理教育主要是一对一解决具体问题, 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用一对一的治疗性的方法, 具有医疗性质。
4、队伍不同。积极型心理教育的工作人员可以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士, 也可以是学生辅导员、其他教师, 还可以是家长。消极型心理教育的工作人员都是掌握了专业知识, 取到了一定资格认证的专业人士。
当然, 二者的不同是相对的, 他们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健康发展是预防心理障碍的最好方法, 而心里障碍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积极的发展。积极型心理教育作为基础性心理工作,消极型心理教育就是其必要的补充,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四、积极型心理教育发展及意义
积极型心理教育诞生时间短, 但发展势头迅猛, 在当今心理教育发展中势不可挡。短短几年, 国外的积极型心理教育已从弱到强、从研究到实践, 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积极型心理教育的主导者通过理论研讨、出版专著、设立专门基金等方式来加以引导, 使全社会来关注和重视积极型心理教育,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型心理教育的一些主张、观点还是理念性的, 显得散乱不够系统, 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持, 还有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因此,积极型心理教育在国外也没有真正成为主流。积极型心理教育虽在心理教育发展中没有占主导地位, 但为其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 为心理教育更好地为人类和社会发展服务指明了方向, 它可以使快乐得到更快乐, 幸福得到更幸福, 自信得到更自信。积极型心理教育强调的是人的积极面, 从而使人的治疗、培训、教育等更为有效。积极型心理教育对于实现心理教育价值回归提供了新的学术视野, 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在实践中,积极型、消极型心理教育会不断对抗、较量, 并会出现彼消此长的现象, 但积极型心理教育在今后的心理教育范式发展中会成为主流, 是心理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只是处于转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