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第二反抗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作者对初中生这段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的相应的心理教育对策,这对教育工作者会有所提示的。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大约为12—16岁,正处在初中阶段,由于这一阶段的发展相当复杂、充满矛盾,所以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这一时期的学生存在许多不正确的心理;如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等,其中逆反心理的危害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有的对教师和家长的正面教育持“对着干”的态度,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有的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这些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存在严重逆反心理的学生,最容易导致情绪躁动和逆反行为,甚至酿成不良后果,有的对抗、有的消沉、有的离家出走,有的甚至轻生,还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与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他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焦虑,促使他们采用各种方法和阻碍他们独立自我的外界作斗争,逆反心理就是其中的一种。作为初中学生,他们由小学那种学习生活突然过度到紧张的中学生活中,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就表现得特别突出。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范围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的教育视为专门针对他们的“管”“卡”“压”,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
3.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家长没有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把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当小孩看待,没有针对孩子,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其二,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期望值过高,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一个教育者而不是父母,只重视智力的培养,没有好好把握教育规律,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失去信心,反其道而行之,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其三,家庭教育要求不统一,家长的溺爱,放任,或者专制,或采用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统一,特别是祖辈和父辈之间的不统一,使孩子无所适从。
逆反心理虽然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但是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应对,就会向前文所说那样产生不良后果。
笔者认为对于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
青少年学生随着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各种需要的不断丰富,对学习的兴趣,深度,广度大为增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也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2.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怎样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呢?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公正化,合理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由于青少年学生身体急剧变化,他们感到已长大成人,希望自己支配自己,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不少情况下开始对师长表现出不驯服,要来成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但因为处在转折时期,思想和行动还未脱稚气,所以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常常充满矛盾,很容易自以为是。为此,教师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还要注意揣摩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的特点,人文与钢性管理相结合,因势利导,正确加以说服教育。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切忌简单粗暴。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自己要学会忍耐,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这里讲的是工作的方式方法问题,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那是绝不可掉以轻心的。
4.强化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防止逆反心理
家长自身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应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心理知识。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度,家长对子女要寓爱于教,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应当是一致的,不能让孩子习惯靠撒娇、索要或哀求手段达到目的,要让他们碰碰钉子。成长过程中,失败的体验也是成功体验的补充。家长要以身作则做表率,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该首先做到。四是要配合学校,达到学校教育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即是要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盐城第一初级中学 陈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