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的提出

在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内容有关系,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其中是否与学生的认知方式有关,是本题研究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关于个别性差异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们的注意,并成为人们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据之一。FDI认知方式即场独立性—依存性的认知方式是个别差异的一个重要维度。所谓认知方式是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和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取的的受到偏爱的习惯化的态度和风格。它不仅表现在认知过程中,也反映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目前把这种理论称为心理分化。

场独立性—依存性这一认知方式是在194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itkin在知觉领域的研究中发现的,后来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发现场依存性具有更广泛的意义,横跨思维、想象、记忆、学习与解决问题等复杂的智力机能和情绪问题,最后直至人际关系的人格问题。而场独立性—依存性的特性在这些不同的认知过程中表现出相对的一致性,从而系统地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提出认知方式的概念,认为场独立性—依存性是两种典型的信息加工方式,依存于场的人往往倾向于以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而独立于场的人则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场依存性这一构思的提出,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由于它是一个广泛的包括许多方面的个别差异的维度,所以遍及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它已涉及教育问题的研究,为因材施教,合理培养人才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许多研究表明它与学习具有紧密的联系。Witkin发现知觉中的克服隐蔽能力和智力活动中某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一致的。场独立性的学生偏爱于认知改组技能的非社会性科学。而场依存性的学生对认知改组技能较差,偏爱有关人际关系的学科。在学习中凡是与个人的认知方式相符合的学科一般成绩较好。在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上,不同认知者有不同的特点,如场独立性的人表现出对事物的较大独立性,而场依存性的人则易于接受别人暗示,更需要反馈信息,并且在学习中往往受制于教师提供的学习计划。虽然两类学生各有其特点,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异并不表现在学习能力 或记忆能力上,而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性注意及其组织材料的方式上。

所以关于认知方式的研究对于了解学生,贯彻因材施教的方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在掌握高中化学不同阶段知识内容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及学生FDI认知方式与中学化学学习内容关系。

2、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1 被试:天津市第一百中学高二年级46名学生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

22课题研究前学生FDI认知方式的调查

211 测验材料

我们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于1998年12月修定的《镶嵌图形测验》作为研究认知方式的一个测验工具。

2.2.2认知方式镶嵌图形测验的理论背景

认知方式镶嵌图形测验是一个知觉测验,他要求被试在一个较为复杂的图形中找出隐藏在其中的一个指定的简介图形。测验的得分反映了被试克服隐藏的知觉能力—即空间改组能力。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这方面表现的个体差异不仅与知觉能力有关,而且还与最高层次的心理差异—认知方式有关。于是研究者提出了场独立性—依存性的理论构想。该理论认为,场独立性的被试能够顺利克服隐藏作用而分离出简单图形,而场依存性的被试则比较困难。

2.2.3认知方式镶嵌图形测验的内容简介

该图形测验是为了了解个体认知方式这一维量而设计的纸笔测验。它主要由测验说明和测验题目两部分组成。其中测验题目又分为三小部分:

第一部分,9道题。这是为被试熟悉题型供练习而用,不记成绩,但事先不告诉被试。

第二、三部分,各含10道题,是正式测验题。每道题下面都标出要找出的简单图形的号码。简单图形符在该图形测验的最后一页。

2.2.4认知方式镶嵌图形测验的施测时限和记分方法页

⑴ 施测时限 该测验是一个速度因素占很重要地位的测验。在测验题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时限,使测验以适用各种不同团体以及不同的研究目的。例如,成人团体每部分时限为4分钟,三部分共12分钟。本研究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我们根据预测,确定每部分时限为5分钟,三部分共15分钟。

⑵ 记分方法 测验分数是以第二、三部分中正确画出指定的简单图形总数记分。每部分前两题各0.5分,3、4题各1分,5至10题各记1.5分,满分24分。

评分前,阅卷人应事先看看被试在第一部分测验中完成的情况,以确定被试是否理解了测验的说明。对于没有理解测验说明的被试试卷应作为废卷处理。

为了统一平分标准,便于操作,记分时只有当被试画出的图形与简单图形完全一致时,才算正确。

2.2.5、认知方式镶嵌图形测验的信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曾对常模团体256名被试用这种方法求得:γhh=0.82、γxx=0.9 。它表明采用该认知方式镶嵌图形测验其结果是可信的。

2.2.6、被试班学生镶嵌图形测验的结果数据统计

表1

人数

算术平均值

X

标准差

S

偏态量数

SK

46

16.7

4.7

-0.12

统计结果表明:

从学生得分的次数分布图(SK)来看,该班成绩呈负偏态,即得分高的学生人数相对稍多些。

2.2.7学生认知方式类型的划分

依照场独立性—依存性理论的构想,认为在镶嵌图形测验中得分较高者应划分为典型的独立于场的人;得分较低者应划分为典型的依存于场的人,而被试团体中的大多数则处于中间状态。为此,本研究选定,该教学班在该测验中得分高的前11名定为场独立性学生;得分的后11名定为场依存性者;其余的为场中间性者。表2列出了该班3类认知方式学生的人数分布情况:

表2

认知方式

场独立性

学生人数

场中间性

学生人数

场依存性

学生人数

学生人数

11

24

11

3、学生FDI认知方式与中学化学知识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

31教学实验的实施

在明确研究目的的前提条件下,由课题组成员与化学任课教师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和实施细则,每一阶段教学后,都进行一次测验,目的是了解不同教学方式,每部分教学内容对不同认知方式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当完成高一和高二的全部教学内容后,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总测验,以了解不同教学内容对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总体学习效果的影响。

32教学内容的选取

依据场独立性—依存性学生在认活动上的差异,注意选取较为规律的教学内容,来考察不同教学内容对不同认知方式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据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确定为高一化学教材中“物质结构”“氧族元素”“碳族元素”三章内容。高二化学教材中“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烃”

“烃的衍生物”四章内容。共采集8次分。“物质结构”这部分内容属于描述微观粒子的作为第一采分点。“氧族元素”“碳族元素”属于元素化合物部分,这部分内容比较形象具体,把它们作为第二个采分点。“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属于比较抽象的化学理论部分,作为第三个采分点。第四个采分点是无机化学内容的测验成绩。“烃”和“烃的衍生物”虽然都是有机化学内容,但是由于在内容上存在差别,所以把它们分别作为第五和第六个采分点,把有机化学内容的测验作为第七个采分点,把高一和高二全部内容的测验作为第八次采分点。

33、教学程序:全部被试学生都是由同一教师按照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且每次采集的分都是统一考试统一判卷,成绩是可比的。

34采分以班为单位把不同学生按照高一年级到高二年级8次次统考成绩算出算术平均数,分别对三类学生进行比较求出差异和显著特性作为对比成绩。

35教学测验结果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351 场独立性、场中间性、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学生的8次测验成绩

3

场独立性

场依存性

差异

显著性水平

“物质结构” 测验成绩

83

84

1

P >0.05

“元素化合物” 测验成绩

69

72

3

P >0.05

“基本理论” 测验成绩

77

86

9

P<0.01

“无机化学” 测验成绩

75

75

0

P >0.05

“烃” 测验绩

87

83

4

P<0.05

“烃的衍生物” 测验成绩

81

84

3

P >0.05

“有机化学” 测验成绩

77.3

76.5

0.8

P >0.05

“高中化学综合” 测验成绩

72

74

2

P >0.05

352 结果分析

⑴同种教学方式对认知方式不同的学习效果的影响

用常规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场依存性学生的成绩通常比场独立性学生的成绩高。因为常规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解的比较多,指导的也比较多,比较适合场依存性学生的发展。

⑵ 同种教学方式不同教学内容对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从上述成绩统计中可以看到,场依存性学生的成绩通常比场独立性学生的成绩容尽管比较抽高,但是教学内容不同,成绩的差距是不同的,在“基本理论”的测验成绩中看到,场依存性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场独立性学生的成绩,因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但教师关注得较多,学生通过材料提取的知识相对较少。而从”烃”的测验可以看到,尽管显著性差异不十分明显,但是确有差异,场独立性的学生成高于场依存性学生.因为 ”烃”这部内容属于学生刚刚接触到的新的知识结构,从以往旧知识中借鉴信息相对较少。 这些都与与镶嵌图形测验中的去隐蔽做用的能力有着相似之处。在知觉领域中被认为是场独立性的学生由于克服隐蔽作用的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善于剖析教学内容,所以学习效果较好。而场依存性学生,在抽象的教学内容学习中,由于克服隐蔽能力较差,往往搞不清教学内容的主次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因此掌握所学内容就较困难。

⑶ 从综合知识的学习效果来看,无论是场依存性学生还是场独立性学生,其成绩总体持平,他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受教师、学生本人、学习内容、学校、环境等诸多因素及其关系影响。

结论

⑴同种教学方式对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不同的,用目前常规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场依存性学生的成绩通常比场独立性学生的成绩高。

⑵同种教学方式不同教学内容对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不同的。反之,认知方式相同的学生,学习内容不同,其学习效果也有差异。对于“基本理论”内容,场依存性的学生学习效果较好,对于“烃”这部分内容,由于是学生刚刚接触到新的知识,场独立性的学生学习效果较好。

总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学生的不同特点,为教学方法的合理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一定的心理依据。

参考文献

1、 卫子光,靳莹,黄晓霞。认知方式的实验研究。化学教育2002第5期

2、 谢斯骏,张厚粲。认知方式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 张述祖,沈德立著。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4、 李寿欣,孟庆茂。师生认知方式的相互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北京:心理科学 1997(5):455~457

5、 李寿欣,宋广文。场依存-独立性认知方式:理论演进及其应用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 教育科学版1994,4

6、 李寿欣,宋广文。关于高中认知方式的测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4(4)378~384

7、 梁宁建,殷芳。师生间认知方式及其相互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北京:心理科学。1998(2):115~117,121

8、 杨治良,郭力平。认知风格的研究发展[J]。北京:心理科学。2001(3)326~329

9、 张必隐:场依存性对于程序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效果的影响 心理学报 1982年第1期

石晓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