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动分析法简介眼动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被试视认知加工时的眼动数据来判断其认知加工过程的方法。早在19 世纪就有人通过分析记录到的眼动数据来探究眼动与人心理活动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Just和Carpenter的直接假说和眼-脑假说也指出眼运动与认知加工过程的直接联系性。因此,眼动分析法成为考察大脑认知活动过程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心理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心理过程研究常用的眼动指标有注视点轨迹图、眼动时间、眼跳方向和距离、瞳孔直径。注视点轨迹图是眼球运动信息叠加的路线图,能具体、直观、全面地反映眼动的时空特征。眼动时间可用于分析不同的眼动模式,揭示眼睛信息加工的过程。眼跳的方向和距离可以揭示眼睛的注意对象和转移过程。瞳孔直径能反映个体的心理活动情况。
与其他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相比,眼动分析法具无接触、低损伤、高效度的特点,降低了外界压力和紧张环境对被试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减轻了实验对被试心理造成的无形损伤,且该方法出数据测量外,还还辅以表情分析等内容,大大提到了分析结果的效度与信度。
近年来,随着摄像技术、红外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眼动记录技术已经发展为眼动仪追踪记录,极大的提高了眼动信息的记录精度,推动了眼动分析法在各种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眼动分析法在侦查心理研究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为侦查心理研究提供科学研究方法
目前,心理学的大部分研究主要以观察法与个案法为主,这些研究方法主要以研究者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研究信度与效度较低。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侦查心理研究往往难以应用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尤其在现场实验部分,存在诸多困难。而眼动分析法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以眼动数据为基础。该方法在侦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能将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量化为各种离散的眼动数据,改善认知心理过程无法用语言确切表达的问题,增加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为侦查心理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传统侦查心理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主要是研究者根据经验做出的规律性总结。然而由于研究人员自身学习经历、知识储备、工作时间、工作内容的不同,他们获得的经验也因人而异,以经验为基础的规律性总结更是千差万别。因此,依靠这些方法得出的结论也难分是非对错。而眼动分析法是以眼动数据为依据,以数据分析原理为手段来探究被试心理认知加工过程的。眼动分析法在侦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能弥补个人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客观影响,并为研究结论提供评判对错的依据,极大增加了侦查心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提高侦查心理研究实验的可行性
心理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受环境和个人因素影响极大。因此,研究人员很难对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追踪、控制甚至模拟,阻碍了心理认知过程的研究。首先,研究人员很难追踪心理活动的全过程,也不能保证语言、动作、表情等研究媒介与真实心理活动的一致性;其次,研究人员很难通过模拟等渠道为心理活动实验提供实验情景和场所。而眼动分析法则不同。其一,眼运动不因被试主观意愿而改变,能客观的暗示大脑对视觉信息的筛选和加工情况;其二,眼动分析法的实验对象为真实案件中相关人员的心理活动,而不是实验“道具”。该方法在侦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能很好的解决实验对象难以追踪、控制、模拟的问题,增加心理实验的可行性。
三、眼动分析法在侦查心理研究中的可行性应用
眼睛是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其运动暗示了大脑对视觉信息的筛选和加工情况。其在侦查心理研究中辨认心理、侦查讯问心理、心理测试技术方面的具体应用如下:
(一)眼动分析法在辨认心理研究中的应用
在侦查过程中,为了查明案情,必要时需要被害人、证人以及犯罪嫌疑人对犯罪有关的人、物、场所进行辨认,以了解案件发生的真实过程,核实案件相关证据。然而实际操作中,受辨认人认知情况和心理活动的影响,辨认结果的正确性很难确定,给侦查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在辨认过程中,侦查人员可以通过眼动分析法了解辨认人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而掌握辨认的真实结果。
1.对人的辨认。数据研究表明,人眼对信息的注视时间为对该信息的认知加工时间。当认知加工较复杂时,注视时间就会延长。Ryan 等人实验得出,受测人在观察熟悉面孔与陌生面孔时,对熟悉面孔呈现出更复杂的认知加工,因此辨认时,与观察熟悉面孔相比,观察陌生面孔的注视时间长和注视次数显著增加。因此,记录被试在辨认过程中的眼动数据,着重比较观看不同信息时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可以帮助侦查人员了解辨认结果,不论被试是否给出正确的辨认结论。
2.对物的辨认。研究发现,物体的颜色、材质、形状等显著特征和附带的一些危险性信息较容易引起眼睛首次注视,进而引发强烈的认知效应。在对犯罪工具、现场遗留物等物品进行辨认时,着重关注产生首视点且首视时间长的物品,可以帮助侦查人员排除干扰因素,找到侦查突破口。
3.对现场的辨认。国内外多个盗窃犯罪模拟实验发现:在观察与犯罪现场相关图片时,“犯罪者”瞳孔直径明显大于无辜者,而观察与犯罪现场无关图片时,二者瞳孔直径差异不明显。虽然个体间的眼动轨迹差异较大,但对于综合了解观察者的情绪状态、兴趣特征、认知加工特点等具有重要价值。在辨认现场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通过眼动数据掌握被试辨认犯罪现场时的心理过程,为确定侦查方向、加速破案提供帮助。
(二)眼动分析法在讯问心理研究中的应用
讯问是刑事侦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讯问的结果会影响案件侦破的进度和质量。因此,探究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过程中的心理认知加工过程,把握犯罪嫌疑人的兴趣点,对于攻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提高讯问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眼跳距离能反应被试的兴趣区域。在观察刺激材料时,兴趣区域的视觉加工广度较大,信息量大。眼动数据指标中的注视次数能表明被试对注视区域的兴趣度;瞳孔直径能体现被试的情绪唤醒水平,其大小会随着被试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增加而增大;眼动方向则与被试信息加工有密切联系,神经语言程序学研究表明:人在构造视觉图像时眼动方向为左上方,在收索记忆中的视觉图像时眼动方向为右上方。
在讯问中,侦查人员可以通过瞳孔直径掌握犯罪嫌疑人的态度和情绪反映;根据眼跳距离和注视次数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兴趣区域,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打破犯罪嫌疑人沉默不语的僵局;依照眼动方向了解犯罪嫌疑人的认知加工过程,粗略判断其供述内容的真实性,以推进讯问的顺利进行。
(三)眼动分析法在心理测试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心理测试技术作为一种科技手段已经大量的应用于侦查实践中,为推动案件的侦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目前的心理测试技术大多采用多道法,监测指标包括皮肤电、呼吸波、心率血压等。由于多道法指标的生理化和检测仪器的高接触性,这些指标受被试心理素质、生理情况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在眼动分析实验中,Walczyk 等人通过让被试观看真实的犯罪录像,并在限定时间内回答问题,发现谎话组人员在回答问题时瞳孔直径明显大于真话组。进而证实瞳孔直径能通过数值的增加暗示视觉信息加工的复杂程度,进而反映出被试是否说谎;注视点间夹角能反映视觉信息加工的广度,夹角会因注意力转移而变大;Aldert等人运用眼动追踪法进行实验发现注视时间和注视方向两项眼动指标能帮助研究人员发现更多的谎言检验线索,是协助谎言检测的有效指标。因此,将眼动分析法应用于心理测试技术中,通过参考瞳孔直径、注视点间夹角、注视时间、注视方向等眼动指标,可以弥补多道生理测试法的不足,提高心理测试技术结果的可信度,并为心理测试技术增加新的测量方法。
四、总结
眼动分析法在侦查心理研究中的应用除了以上优点,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运用眼动分析法得出可靠研究结论的是具备一定眼动知识理论的研究人员,而研究结论的应用人员则是侦查人员,研究者与运用者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眼动分析法在侦查心理研究中的有效应用。因此需要解决好研究者与应用者的有效结合问题。
其次,如前所述,心理活动错综复杂难以琢磨,连被试本人也很难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更不用说外界的研究。眼动分析法虽然量化了这一复杂的过程,但其结论的对错也难以找到绝对正确的评判标准。
再次,在实际操作中,不是所有的眼动指标都变化明显,能准确无误获得结果,很多指标的使用还需要更多实验和数据的支持,眼动分析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还需不断探索。
然而,眼动分析法有它的优势所在,国内外大量研究已给予了它很大的肯定。在国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实验心理学、广告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领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眼动分析法在辨认、侦查讯问、心理测试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使这一生态低损的研究方法在侦查心理研究领域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