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 是指由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其特征性的症状为病理性重现创伤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持续性回避、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等。《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 首次使用这一名称。PTSD 的早期研究主要以退伍军人、被俘军人及集中营的幸存者等为对象,以后逐渐在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的受害者中展开。警务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人群,承担着依法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合法权益、预防和惩治违法犯罪的责任。近年来,重特大交通事故、恶性暴力案件等灾难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警察因职责不得不参加灾难事件救援、亲历流血事件甚至要残酷地面对战友的离去,置身于此类惨烈场面之中,承受着超出普通人群范围的应激强度,他们既是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救援者、处理者,同时也成为灾难性突发事件的经历者和二级受害者。各种灾难突发性事件都可能作为创伤性事件,引起警察发生PTSD。关键在于如何预防警务人员PTSD的发生。这种心理危机一旦发生不仅危害警察个人健康,还因为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增加了有效防御和控制灾害性突发事件的困难。创伤性事件强度过大导致预防无效时,PTSD发生早期是采取干预措施的最佳时机。对警察可能出现的PTSD进行预防和早期干预,能在消除警察个人压力、保护其健康的同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处理灾难性突发事件,发挥维护正常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因此,研究探讨灾难性突发事件后警务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灾难性突发事件PTSD的预防

职业领域PTSD关键在于预防。警务人员灾害性突发事件PTSD预防的主要措施:平时重视警务人员群体及个体的心理素质,防患于未然;通过训练提高警务人员对创伤性应激事件的心理承受力;完善公安系统的心理支持系统,以便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地提供心理援助。

(1)重视招警时心理素质,并建立警务人员个人心理档案。现代警察职业的选拔高要求其业务素质的同时,更要注重警察职业心理选拔。心理选拔在体检基本合格的基础上开始,主要是对与警察职业活动相关心理品质的进行心理学测量与诊断,包括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且逐渐以非智能因素为重点。心理选拔目的在于杜绝不具备警察职业所需心理素质的人员加入警察队伍。心理选拔是基础性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包括警务人员成长经历、人格类型与典型特质、心理健康状况、专业训练等内容的心理档案,以便更为科学且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同时,对警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的观察,及时发现出现心理问题者给予干预。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 是指由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其特征性的症状为病理性重现创伤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持续性回避、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等。《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 首次使用这一名称。PTSD 的早期研究主要以退伍军人、被俘军人及集中营的幸存者等为对象,以后逐渐在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的受害者中展开。警务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人群,承担着依法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合法权益、预防和惩治违法犯罪的责任。近年来,重特大交通事故、恶性暴力案件等灾难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警察因职责不得不参加灾难事件救援、亲历流血事件甚至要残酷地面对战友的离去,置身于此类惨烈场面之中,承受着超出普通人群范围的应激强度,他们既是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救援者、处理者,同时也成为灾难性突发事件的经历者和二级受害者。各种灾难突发性事件都可能作为创伤性事件,引起警察发生PTSD。关键在于如何预防警务人员PTSD的发生。这种心理危机一旦发生不仅危害警察个人健康,还因为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增加了有效防御和控制灾害性突发事件的困难。创伤性事件强度过大导致预防无效时,PTSD发生早期是采取干预措施的最佳时机。对警察可能出现的PTSD进行预防和早期干预,能在消除警察个人压力、保护其健康的同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处理灾难性突发事件,发挥维护正常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因此,研究探讨灾难性突发事件后警务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灾难性突发事件PTSD的预防

职业领域PTSD关键在于预防。警务人员灾害性突发事件PTSD预防的主要措施:平时重视警务人员群体及个体的心理素质,防患于未然;通过训练提高警务人员对创伤性应激事件的心理承受力;完善公安系统的心理支持系统,以便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地提供心理援助。

(1)重视招警时心理素质,并建立警务人员个人心理档案。现代警察职业的选拔高要求其业务素质的同时,更要注重警察职业心理选拔。心理选拔在体检基本合格的基础上开始,主要是对与警察职业活动相关心理品质的进行心理学测量与诊断,包括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且逐渐以非智能因素为重点。心理选拔目的在于杜绝不具备警察职业所需心理素质的人员加入警察队伍。心理选拔是基础性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包括警务人员成长经历、人格类型与典型特质、心理健康状况、专业训练等内容的心理档案,以便更为科学且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同时,对警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的观察,及时发现出现心理问题者给予干预。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加强警务人员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教育,警务人员的心理卫生知识相对缺乏,是我国目前影响警务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目的是指导警务人员科学角色定位及归因失误行为,使他们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平衡方法以及挫折疏导的心理途径、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从而预防或减少灾难性突发事件后PTSD发生。

(3)正确面对生活事件,培养警务人员个体的健康人格,人格与生活事件与个体应激反应的形成和程度有关,而人格特征是影响个体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的关键因素。警务人员作为非职业生活中的普通一员,难以避免地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健康的人格有利于警务人员个体正确认识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应激事件,而适当强度的生活事件的刺激又能增强其适应能力。警务人员可以通过应对生活应激事件,充分利用人格的可塑性特点,努力克服其中的消极方面,促进人格更健康发展。

(4)提高警务人员对创伤性应激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系统训练警务人员对应激突发事件的适应性,使他们情绪能够少被环境的变化所左右,保持心理的适度平衡,从而提高其对突发应激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或减少PTSD的发生。如采用情景模拟训练警务人员对事件的认知、情绪稳定性、意志力、心理控制等;有计划安排参与过重大突发事件的警务人员与其他警务人员分享心理体验,帮助他们减少对突发事件的恐惧感,而应激事件的理智认识,能有效避免或减少PTSD的发生。

(5)建立并完善应激的组织、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主管部门应将警务人员PTSD的预防和心理救助列入工作重点,配备必要的负责警务人员PTSD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组织、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 早期心理危机干预

警务人员面对灾难性突发事件后,短期内会出现短暂性的应激症状,可看作适应性的表现,几乎所有这些症状通常可以缓解,个别警务人员心理的影响并未随着事件的结束而自然消解,而是存在着较为持久的影响力,演化成PTSD,从而需要心理危机干预这种特殊的心理咨询方式介入。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公安机关的心理咨询师除具备快速反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等专业素质外,也要掌握有关心理危机干预技术。鉴于国内客观因素所限,目前对于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危机干预尚处于起步阶段, 社会各阶层对PTSD的早期干预也给予重视不够,致使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同时接受过训练、具有丰富经验的对警务人员PTSD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人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往往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或者干预措施不当、干预不力反而了增加PTSD的发生率。心理危机干预应遵循个性化原则,干预的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电话咨询,既保证了疏导与化解心理问题的及时有效性,同时能够满足了保护求助者隐私的需要;一对一的面谈,则更好地依照求助者个体情况针对性地解决其心理问题;而团体辅导能在干预同一应激事件引起的群体性PTSD心理危机的同时,节约有限的专业人员资源。紧急事件应激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CISD)作为一种早期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由Mitchell于二十世纪80年代发展用于缓解消防队员、警察、急诊医疗工作人员和其他处于危机事件(即创伤事件)的人员的应激反应。CISD意在通过减弱应激的急性症状来减轻创伤事件造成的不良事件后果,从而减少出现继发精神症状的风险。根据需要心理危机干预对象的不同,实施CISD的时间及应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只建议用小组晤谈。通常在事件发生的2~10天内进行,持续3~4小时;在重大灾难中,通常在3~4周后实施。一次晤谈一般包括导入期、事实期、感受期、反应期、症状期、干预期、再进入期(资源动员期),共七期。大致过程是:组织者首先要强调晤谈不是心理治疗,并对参加者讲述晤谈程序、回答相关问题,帮助参与者进入一个充分放松的状态;然后请每位参加者依次描述事件发生时的所见所闻及其感受,从而对事件的情感进行加工,参加者当然也可以保持沉默;再通过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症状,降低其对事件的敏感度,同时识别参加者希望分享的应激反应,将情感领域引向认知领域,期间组织者应尽量说明参加成员的应激反应是正常的;总结晤谈内容,评估参加者受事件影响的严重程度,根据评估结果对参与者进行筛选分类,而评估确定需要继续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人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干预;根据不同个体的不同情况详细制定被干预个体的咨询计划,计划的制订应该要被干预者本人合作,使其感到这是他自己的计划并严格依照方案实施干预措施,此时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和被干预者已经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干预人员应耐心倾听并给予给予心理上支持,提供其疏泄机会,对被干预者存在的一些问题,干预人员应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同时关注和挖掘被干预者积极的一面,及时给于肯定和支持,帮助被干预个体构建新的合理的观念和有效的行为模式。通过这种系统的干预措施,发生PTSD的警务人员能重新确立对事件的应对模式,缓解不良情绪,这时应该及时中断干预性治疗,以减少被干预者的依赖性。而对于干预效果不显著的人员要定期随访。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否出现应激症状,心理危机干预人员都应对所有暴露于应激事件的个体提供心理晤谈。CISD作为一种心理危机的早期干预技术,必须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其他方法包括后续的组织、社会系统的心理支持服务,必要时辅以药物,使早期症状有良好的转归。于是20世纪90年代,Everly和Mitchell在CISD基础上又发展了紧急事件应激管理(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CISM),目的是减少创伤性应激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其包括CISD及其他一系列的干预策略。

3 总结

总之,警务人员作为一类特殊的职业群体,担负着维护社会治安等重大责任的同时,需要面对远超过普通人群应激强度的灾难性突发事件,通过招收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基础的警务人员并训练他们对创伤性应激事件的心理承受力,同时完善公安系统的心理支持系统,能够有效预防面临灾难性突发事件时PTSD的发生;而CISD等一系列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警务人员PTSD早期的症状,并提升他们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及心理承受力,从而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