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犯罪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 青少年网络犯罪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对青少年的网络犯罪进行心理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网络犯罪, 是指青少年利用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软件命令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或其他方法, 以计算机为工具危害网络中的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及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其他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近几年来, 青少年网络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青少年网络犯罪增多。我国网络犯罪的案件数量不断增长, 实施主体以青少年为主, 并有低龄化倾向和由城市向农村扩大的趋势。我国的青少年网络犯罪主要表现在利用计算机网络盗窃、信用卡犯罪、滥用电话网等。第二, 犯罪方式智能化、专业化。青少年网络犯罪绝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智力, 既熟悉计算机及网络的功能与特性, 又洞悉计算机及网络的缺陷与漏洞。只有他们能够借助本身技术优势对系统网络发动攻击, 对网络信息进行侵犯, 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三, 青少年对网络犯罪几乎没有罪恶感。网络是虚拟的世界, 非面对面的网络交流方式, 使网络犯罪处于一种隐匿状态。同时, 我国的许多网络在建网初期较少考虑安全防范措施, 黑客只需要简单工具就可以远距离作案, 而且几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现有的科技手段也不易侦查到黑客的行踪。许多青少年并不把网络犯罪行为看作是犯罪, 有的还认为是一种智力“ 游戏” 。第四, 网络犯罪隐蔽性强, 社会危害性大。青少年网络犯罪一般没有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商业动机或者政治目的, 但社会危害也很严重。青少年的网络犯罪不仅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和损害, 而且还会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青少年网络犯罪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 青少年网络犯罪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对青少年的网络犯罪进行心理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网络犯罪, 是指青少年利用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软件命令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或其他方法, 以计算机为工具危害网络中的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及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其他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近几年来, 青少年网络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青少年网络犯罪增多。我国网络犯罪的案件数量不断增长, 实施主体以青少年为主, 并有低龄化倾向和由城市向农村扩大的趋势。我国的青少年网络犯罪主要表现在利用计算机网络盗窃、信用卡犯罪、滥用电话网等。第二, 犯罪方式智能化、专业化。青少年网络犯罪绝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智力, 既熟悉计算机及网络的功能与特性, 又洞悉计算机及网络的缺陷与漏洞。只有他们能够借助本身技术优势对系统网络发动攻击, 对网络信息进行侵犯, 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三, 青少年对网络犯罪几乎没有罪恶感。网络是虚拟的世界, 非面对面的网络交流方式, 使网络犯罪处于一种隐匿状态。同时, 我国的许多网络在建网初期较少考虑安全防范措施, 黑客只需要简单工具就可以远距离作案, 而且几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现有的科技手段也不易侦查到黑客的行踪。许多青少年并不把网络犯罪行为看作是犯罪, 有的还认为是一种智力“ 游戏” 。第四, 网络犯罪隐蔽性强, 社会危害性大。青少年网络犯罪一般没有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商业动机或者政治目的, 但社会危害也很严重。青少年的网络犯罪不仅对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和损害, 而且还会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二、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分析
按照发展心理耞廮2乘_学中良因素等, 又吸收了主体外的不良因素, 从而内化为犯罪心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有第一, 强烈的好奇心与表现欲。好奇心和表现欲是促成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青少年由于社会阅历浅, 判断是非的能力差, 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 容易随心所欲, 误人歧途。网络则提供了一个满足他们好奇心的理想空间。很多黑客的犯罪行为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计算机技术的高超, 有的甚至以爱国主义为名, 向另一国家的网站进行攻击,以彰显黑客的本事。
第二, 自我实现的需要。青少年进人青春期后,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驱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希望与成年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常常不能得到满足。有的青少年苦心钻研网络技术, 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 他们甚至用网络犯罪手段来挑战权威, 使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第三, 逆反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青少年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的时期, 对家庭的“ 棍棒教育” 和学校的“ 高压政策”不堪忍受, 易产生对立情绪。他们想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 反感各种规章制度, 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 他们就越想进入, 即使是国家机关、金融部门的网络系统也不例外。第四, 孤僻心理。现在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比较孤独, 心理上最渴望能与别人交流。为了在短时间内引起别人的关注, 他们便在自己擅长的网络世界中“ 大显身手” , 充分地暴露其压抑在心底的需要和欲望, 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已想做的事。这些孤僻的青少年在网络上找到自己存在的“ 价值”的同时, 也在现实中迷失了自我。第五, 冒险挑战、寻求刺激的心理。青少年总希望获得与自己有关的新异刺激, 敢于挑战网络上的任何禁区, 他们把人侵网络系统和破坏网络当成一种智力游戏, 而且是游戏的最高境界, 借此来炫耀自我。还有一部分青少年非法侵人网络信息系统, 主要是由于他们精神空虚, 无所事事, 把侵人网络信息系统看作是一件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事情, 从中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需要。第六, 侥幸心理。网络犯罪的青少年对自己的作案手段、技术和作案能力都极为自我肯定和欣赏,认为自己作案后不会被发现。他们可以在犯罪活动完成后删除犯罪程序, 几乎不会留下痕迹。即使犯罪行为正在进行, 现有的科技手段也不易侦察到罪犯的行踪, 侦察人员也难于获取定罪的法律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侥幸心理, 促成了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外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三、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预防
网络犯罪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其行为常带着情绪性和盲目性的特点, 一般不具备典型的反社会人格。他们的犯罪心理不但可以预防, 也较容易在外界积极因素的影响下实行良性转化。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 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在此仅依据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分析, 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预防策略。
(一)针对犯罪青少年的认知结构特点加强预防
认知结构是指个人在感知及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网络犯罪的青少年认知结构不成熟, 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时间因素上, 孤立地对待认知对象, 容易为眼前的状况所影响, 对认知对象容易产生认识的片面性、局限性二是缺乏批判力、内省力、自觉性, 因而对处理复杂的事务有困难。三是不能控制情感, 往往会感情用事, 一旦有了犯罪欲求的倾向, 就变得难以抑制。网络犯罪青少年的认识水平低, 对许多人生问题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及相应的道德、法制教育, 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针对犯罪青少年的个性倾向性因素加强预防
个性倾向性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模式上。如损人利己的动机、不当的兴趣爱好, 缺乏正确的理想以及歘^_峗N_g鎨错误的信念的解释教育, 使他们认识其危害, 并加以克服。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 多开展适合青少年兴趣爱好的集体活动。
(三) 针对犯罪青少年的性格结构特征加强预防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习惯, 它包括一是对社会现实的性格特征, 如对社会持敌视态度的性格特征, 容易在其他不良因素作用下形成犯罪心理二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指一个人能否自觉地调节自已行为方式的性格特征, 有些不良的意志特征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关, 如盲目性、任性、顽固性、冒险性等, 具有以上这些意志特征的主体, 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而形成犯罪心理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 如强烈的愤怒情绪、起伏波动的不稳定情绪、严重对立的敌对情绪、长期萎靡不振消沉悲观情绪等, 都极易转化为犯罪心理。四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主要表现在认识方面, 如思维偏激极端, 是非善恶分辨力差、道德评价水平低等, 这些因素与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根据青少年的知、情、意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讲究教育的心理效应,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比如, 青少年受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 相互攀比, 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进行一些传统教育活动, 进行正向的引导, 宣扬一些健康向上的典型, 激发青少年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热情。帮助青少年克服一些坏习惯,养成一些好习惯, 帮助他们及时摆脱情绪上的痛苦。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常会让他们产生情绪障碍, 容易一时冲动而违法乱纪。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关心他们, 引导他们, 帮助他们排除心理困惑, 使其冷静对待。
(四) 加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矫正
任何犯罪行为, 都至少具有以下双重心理功能一方面主体通过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 实现犯罪动机和愿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动机和愿望的实现而缓解主体内在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因此, 通过采取各种心理宣泄疏导方法以缓解和解和解除主体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就能够直接防止和控制犯罪行为的发生。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来进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矫正矫正错误的人生观, 价值观,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矫正畸形的需求欲望, 树立艰苦奋斗, 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矫正非道德化倾向,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矫正无政府主义思想,强化法制观念宣传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和思想, 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加强心理教育, 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健全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研究机构, 加强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 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公正平等、健康有序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