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泛化泛化是行为主义理论中有关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 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也就是说, 条件反应可以迁移到类似条件刺激的刺激上— 当原有的刺激并未出现而仅出现类似的刺激时, 结果也能引起与原有刺激出现时一样的心理反应, 这一心理学现象就是所谓的“ 泛化” 。在小阿尔伯特的实验中, 小阿尔伯特对白鼠产生的恐惧反应, 也可以由白兔、白猫、白狗甚至一个白棉花团引起, 这就是泛化。“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绳” , 就是典型的泛化。
2 典型案例
2.1 例1 : 一位婚姻恐惧症患者, 经精神分析, 弄清了其背后的成因: 她从小长得很漂亮。在她十多岁的时候, 曾被一个长着络腮胡子的男子性侵害。此后, 在刚开始的那一段时间内, 她非常恐惧再次遇见伤害过她的那个长着络腮胡子的男的, 这是对原有刺激的反应的持续; 后来, 渐渐地对其他长着络腮胡子的陌生男子也感到恐惧, 这便是泛化; 再后来, 他对几乎所有的男性, 无论长着络腮胡子还是没长胡子, 都感到恐惧, 不能单独与男性正常交往,恐惧结婚, 这更是泛化。
.2 2 例2 : 一位抑郁症患者, 在他第一次到外地出差时,对方派了一位工作人员去陪同他。虽然, 那位陪同人员各方面做得很好, 但是, 每当他单独与那位陪同者在一起时,总会莫名其妙地感到不舒服, 不自在。他始终弄不懂其中的缘由。后来, 与治疗师讨论之后, 他终于明白了: 原来,在他的公司里, 有一位无论长相还是为人处世的方式都与那位陪同者非常相似, 而患者一直以来非常讨厌其公司的那位同事。患者不知不觉将自己对公司的那位同事的反感情绪迁移到陪同人员身上去了。类似的刺激( 相似的另一个人), 引起了相同的心理反应( 厌恶, 感觉不舒服), 这也是泛化。
2.3 例3 : 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 总是对他家周围的健身器材上玩耍的小孩子发出的“ 尖叫声” 感到厌烦, 不舒服,甚至认为, 那些小孩是有人“ 买通” 或者花钱雇来专门气他的。那么, 这些小孩子的“ 尖叫声”又与患者生活经历中的什么相似呢? 经过精神分析发现, 患者生活经历中也有过类似的“ 尖叫声” , 当时的情景是: 那一年他五岁,上幼儿园大班。他刚从农村老家随父母一起进城。在幼儿园里, 其他的小朋友欺负他是刚从农村来的, 有人故意将他从家带来的小板凳藏了起来。刚开始, 他找不着自己的小板凳, 心里很着急。可后来, 小板凳找到了, 人却傻了眼: 因为, 他看到了自己的小板凳上用汉语拼音歪歪扭扭地写着: “王八蛋, 滚回你的老家去!” 当其他小朋友看见他呆若木鸡似得站在那里时, 他们一片哄堂大笑, 笑声里还夹杂着一阵阵刺耳的“ 尖叫声” … …
3 讨论
泛化是常见的临床心理学现象。其临床心理学意义很广泛: 泛化是区分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指标。它也是很多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吴树跃和汤妙瑜对精神分裂症被害妄想的对象研究发现,6 6.7 %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被害妄想对象在疾病后期存在泛化现象。吴树跃和高镇松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钟情妄想和嫉妒妄想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钟情妄想对象存在泛化现象。任国心对70 例中学生考试焦虑症研究发现, 他们普遍存在焦虑情绪泛化现象阎。殷杰还报道了一例因受惊吓所致恐惧情绪泛化的心理咨询案例。
了解和掌握泛化的临床心理学意义, 有助我们更有效地做好临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譬如, 我们可以运用认知治疗的语义分析技术曰去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以例2 中的患者为例, 我们可以与他讨论: “ 他像洛阳公司的那个同事” 与“ 他是洛阳公司的那个同事”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这两句话虽然仅一字之差, 却差之千里。其关键在于“ 像” 与“ 是” 有什么本质区别。“ 像” 不等于“ 是”;再“ 像” , 他也“ 不是” , 对不对? 通过语义分析, 这两句话的本质区别弄清楚了, 患者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他是那位同事, 你讨厌他, 感觉不舒服, 这是正常反应; 他只是“ 像” 那位同事, 但并不“ 是” 那位同事, 我们讨厌人家, 感觉不舒服, 岂不是错怪了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