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并给出衡量是否健康的10项标准,其中有3项: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都与心理健康有关。也就是说,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而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的大学生自杀率更是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所有这些事实,都证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亟待解决。社会、学校及家庭必须广泛关注并高度重视大学生这个“心理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我院也响应我国加强心理教育的号召,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咨询机构,结合多种形式和内容加强我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提供心理健康咨询。1.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在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1.1.2焦虑心理。随着全国高校大学生扩招的热潮,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每年递增,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作为一名专科学历的大学毕业生,其压力尤为突出,而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包括我们学院的毕业生有着眼高手低的“通病”,坚决拒绝环境偏远的,坚决抵制辛苦且薪水一般的,加之现在的就业形势对于大专学历的毕业生的劣势明显,给当代的高职高专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很强的迷茫感,进而产生焦虑心理,少数同学还会产生恐惧心理[2]。
1.1.3不成熟的爱情观。对于进入大学继续教育的大学生,离开了父母和老师严厉的看管,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加之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年龄正处于青春期的懵懂时期,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但由于缺乏周全的考虑,很可能会产生不成熟甚至偏激的爱情观,影响到正常的心理健康,且有可能影响到大学生们人生的正确人生观和爱情观。
1.1.4孤独心理。特别对于大一的新生,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接触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及室友,或是性格内向或有某些身体缺陷或家境困难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己与世隔绝的心理,内心充满孤独和寂寞,不愿与老师、同学和朋友交流,甚至不愿与父母进行沟通。
1.2 心理健康教育
1.2.1结合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三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课堂教学形势,教育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每年开展“5.25我爱我”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和“12.1艾滋病日”的宣传,通过举办晚会、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影片赏析、现场心理测试与分析指导及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2.2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学院心理机构由开始的1名心理咨询教师发展到现在的6人,其学历均为本科及以上,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及以上的资格证书,在教师规模和专业水平上都有了比较大的提升。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经费上也给予有力的支持,具有专项的培训学习经费,有利于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
2.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结构不合理
学院现有的6位心理教育的教师仅有一人是科班出身,其专业水平上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心理教师队伍均为女性,对于某些特殊的心理咨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2 努力转变部分老师和同学对心理健康的误区
很多学校在课程的定位和授课过程中有一个误区,即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归为简单的德育问题,很多的老师和同学简单的认为只有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才会走入心理咨询室,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
2.3 加强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是一个半封闭的空间、也是一个与社会过渡的平台,而且大学生全体的可塑性很强,个体与个体间有很强的榜样性,只要做适当的、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产生明显的、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