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士每天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并由此产生对工作的疲惫, 甚至厌恶感, 即工作倦怠。本文对护士工作压力来源及如何缓解工作倦怠感总结报告如下:

1 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的原因

1. 1 工作环境 精神科多为封闭式管理, 在封闭的环境中,护士同样也会产生被囚禁感, 长期工作在不良的环境中, 将严重影响护士心理键康。有资料表明, 精神科护士心理键康水平显著低于综合医院护士, 精神科护士与综合科护士相比, S- AI评分较高, 说明精神科护士比综合科护士焦虑程度高。

1. 2 精神科护理对象特殊 许多患者在病态下无法控制自己行为, 生活不能自理, 要求护士具有很强责任心和同情心。患者在精神症状支配下, 常有伤人和自伤行为, 护士随时都会受到惊吓甚至身体损伤。精神持续紧张、恐惧极易造成护士心身疲惫, 特别是夜班, 除做好各项治疗外, 还必须在病房内不停地巡视, 观察患者。因为夜班是自杀等突发意外的高峰期, 而夜班工作人员少, 护士必须集中精力, 才能避免一些差错事故发生。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状态下导致个体情感耗竭引发工作倦怠。

1. 3 意外伤害 精神病患者受症状支配, 随时有可能发生毁物、冲动伤人等行为, 是具有攻击行为高危人群。据调查, 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为一般人的10 倍。作为精神科护士, 每天与患者接触最多、最密切, 因而受攻击机会最多, 会不同程度地遭受患者的谩骂或殴打。

1. 4􀀁 频繁班次更替􀀁 护士工作采取四班制, 班次的频繁更换, 不分昼夜, 对护士的家庭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已婚护士, 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要处理家庭事务。同时, 频繁的夜班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律, 造成不同程度的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 产生精神状态差; 易疲劳等不良心理状态。

1. 5􀀁 家庭、社会、职业角色之间冲突􀀁 长期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的护士, 易形成急躁情绪而影响家庭和睦。年轻的护士本身就处于性格尚不稳定期, 因职业而影响个人婚姻或遇到挫折, 更易产生郁闷心理, 多数护士未受过心理健康的专门训练, 面临家庭、社会角色与职业不协调时, 不善于正确运用心理知识进行自我平衡和调解。

1. 6􀀁 社会偏见􀀁 我国精神卫生知识还没有普及, 精神疾病复发率高, 社会及家属对疾病的认同度低, 人们对精神患者普遍存在偏见, 甚至歧视。精神科护士往往得不到外界的理解和尊重。此外, 护理专业的社会地位低, 继续深造和晋升机会少, 从业人员学历起点低, 造成个人成就感低而产生工作倦怠。

2􀀁 对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

因过重的心理压力, 可能长期或频繁发作烦闷、失眠、暴躁和失落感。若用这样的情绪来面对患者, 无论从职业道德和职业法规上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 为了保持心理健康, 精神科护士应学会自我调适。

3􀀁 调适心理压力的方法

3. 1􀀁 加强自我调适意识和自身素质培养􀀁 合理安排好生活、学习、工作及休息, 学会转移注意力, 转换自己的角色。注意培养自身对挫折、困难承受能力, 要有广阔坚实的社会心理生物学知识, 以职业道德约束自己, 富有同情心, 决不可将负性情绪发泄到工作或患者身上, 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始终保持饱满积极、稳定的情绪。

3. 2􀀁 加强宣传力度􀀁 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使人们对精神疾病有正确认识, 消除偏见, 勇于关爱。关注护士心理健康即对护士的负性情绪给予干预, 理解尊重护士, 承认护士的社会价值, 尊重护士的劳动。

3. 3􀀁 加强护患关系􀀁 多数患者一方面有自卑心理, 另一方面受损的自尊心又渴望被重视、被关怀。因此, 护士要特别注意说话和气, 对患者隐私绝对保密。以自己良好护理作风获得患者理解和认可, 降低因危险因素而发生的意外伤害。总之, 精神科护理工作环境和特殊性导致精神科护士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 全社会都应该尊重、理解精神科护士,以激发她们的积极性、责任感、自豪感, 从而稳定精神卫生护理队伍, 提高护理水平, 促进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