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压抑,压抑形成的理论解释各不相同。压抑(repression)最先是由弗洛伊德(Freud.S)提出来的,被认为是一种防御机制。在精神分析理论为心理学主流的时代,压抑的研究曾经轰轰烈烈。但是,由于早期的研究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信度效度,,因此压抑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中一度受到冷落。直到2O世纪中后期,压抑的研究才又重新升温。在国外,心理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和研究压抑,已取得不少成果。有研究表明,在西方大约有10%~20%的人总是倾向于采用压抑应对方式,因此对压抑进行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心理学意义。
1.什么是压抑的概念
不同的研究者对压抑的理解和定义各不相同。弗洛伊德(Freud.s)认为,压抑是自我阻止引起消极情绪的念头、情感和冲动达到意识水平的一种防御机制。其目的和动机是为了避免个体体验到焦虑、痛苦、不愉快等消极情绪。Mendolia四认为压抑是个体使自己远离具有心理威胁的想法、情感、记忆或体验的行为。Weinberger等认为,压抑是以回避威胁或消极刺激为主要特征的应对方式。总是倾向于使用这种应对方式的个体具有共同的人格特征——压抑人格(repressive personality),这种人格同时具有低特质焦虑和高防御两个特征。Geraerts等人认为压抑就是一种特质,反映的是一种习惯性的应对方式。综上所述,压抑被认为是个体为了避免体验到消极情绪而采用的防御机制或应对方式,是一种远离或回避威胁的想法、冲动或信息的行为倾向或特质。
2 相关的压抑理论及其解释
2.1精神分析论观点
在精神分析论中,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影响最大。19世纪末,弗洛伊德在研究癔病症过程中提出压抑的概念,他认为压抑是癔病症原因。本质上讲压抑是一种防御,.阻止可能会引起不愉快情绪的“不和谐想法”进入意识领域。
S.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部分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其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求往往不考虑外部的限制与可能的后果。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行事,它认识到本能的满足会导致危险,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感和罪恶感,所以拒绝本我欲求的满足,本能韵冲动在一定程度上就被抑制了。因此。自我通过压抑过程求得与现实的协调,避免与现实发生冲突而带来痛苦的后果。这就导致了初级压抑(primary repression)的产生,其动机是自我考虑到现实条件, 为了避免外部危险而进行的手段。超我,代表着道德原则,,也对压抑起着重要作用。超我与本我是直接对立和冲突的,超我力图限制本我的私欲,不断地提醒自我有些行为会导致不好的结果,会受到社会的惩罚。道德信念(超我)的压力以及对惩罚无意识的害怕,就进一步促使自我压抑本我的原始冲动。这样就促使了次级压抑(secondary repression)的形成,其动机来源于道德的规则,通过反对本能的冲动而对人格起到了保护作用。
压抑是无意识的,被自我压抑的各种本能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并未消失,而是一直潜伏着、活动着,常常以各种变相的方式出现,各种心理、行为或躯体的各种病态都被认为与压抑有关。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什么是压抑,压抑形成的理论解释各不相同。压抑(repression)最先是由弗洛伊德(Freud.S)提出来的,被认为是一种防御机制。在精神分析理论为心理学主流的时代,压抑的研究曾经轰轰烈烈。但是,由于早期的研究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信度效度,,因此压抑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中一度受到冷落。直到2O世纪中后期,压抑的研究才又重新升温。在国外,心理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和研究压抑,已取得不少成果。有研究表明,在西方大约有10%~20%的人总是倾向于采用压抑应对方式,因此对压抑进行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心理学意义。
1.什么是压抑的概念
不同的研究者对压抑的理解和定义各不相同。弗洛伊德(Freud.s)认为,压抑是自我阻止引起消极情绪的念头、情感和冲动达到意识水平的一种防御机制。其目的和动机是为了避免个体体验到焦虑、痛苦、不愉快等消极情绪。Mendolia四认为压抑是个体使自己远离具有心理威胁的想法、情感、记忆或体验的行为。Weinberger等认为,压抑是以回避威胁或消极刺激为主要特征的应对方式。总是倾向于使用这种应对方式的个体具有共同的人格特征——压抑人格(repressive personality),这种人格同时具有低特质焦虑和高防御两个特征。Geraerts等人认为压抑就是一种特质,反映的是一种习惯性的应对方式。综上所述,压抑被认为是个体为了避免体验到消极情绪而采用的防御机制或应对方式,是一种远离或回避威胁的想法、冲动或信息的行为倾向或特质。
2 相关的压抑理论及其解释
2.1精神分析论观点
在精神分析论中,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影响最大。19世纪末,弗洛伊德在研究癔病症过程中提出压抑的概念,他认为压抑是癔病症原因。本质上讲压抑是一种防御,.阻止可能会引起不愉快情绪的“不和谐想法”进入意识领域。
S.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部分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其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求往往不考虑外部的限制与可能的后果。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行事,它认识到本能的满足会导致危险,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感和罪恶感,所以拒绝本我欲求的满足,本能韵冲动在一定程度上就被抑制了。因此。自我通过压抑过程求得与现实的协调,避免与现实发生冲突而带来痛苦的后果。这就导致了初级压抑(primary repression)的产生,其动机是自我考虑到现实条件, 为了避免外部危险而进行的手段。超我,代表着道德原则,,也对压抑起着重要作用。超我与本我是直接对立和冲突的,超我力图限制本我的私欲,不断地提醒自我有些行为会导致不好的结果,会受到社会的惩罚。道德信念(超我)的压力以及对惩罚无意识的害怕,就进一步促使自我压抑本我的原始冲动。这样就促使了次级压抑(secondary repression)的形成,其动机来源于道德的规则,通过反对本能的冲动而对人格起到了保护作用。
压抑是无意识的,被自我压抑的各种本能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并未消失,而是一直潜伏着、活动着,常常以各种变相的方式出现,各种心理、行为或躯体的各种病态都被认为与压抑有关。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2特质论观点
特质论者认为,压抑是以回避威胁或消极信息为主要特征一贯稳定的应对方式,主要取决于人格因素,具有个体差异。他们认为,压抑人格是这种应对方式的决定因素,压抑人格个体总是倾向于使用压抑应对方式。他们把压抑人格的个体称为压抑者(repressors),其操作定义是:报告低特质焦虑水平和高防御水平的个体 。
研究者把特质焦虑量表与防御量表结合起来评定压抑人格。测量特质焦虑的工具主要采用“Taylor显性焦虑量表”与“Spielberger特质焦虑量表”;,测量防御主要采用.“Madowe—Cr0wne社会期望量表”。将测量特质焦虑与防御的分数结合起来,就可以把人们分为四种类型:(1)压抑者repressors):防御得分高,焦虑得分低;(2)防御焦虑型个体(defensivehigh anxious):防御得分高,焦虑得分也高;f3)低焦虑型个体low anxious):防御得分低, 焦虑得分也低;(4)高焦虑型个体(n0 defensive high anxious)防御得分低,焦虑得分高。
特质论者强诃压抑的个体差异、由人格因素决定的观点得到更多研究者的认可和接受,这种研究取向试图明确压抑者的人格特点和应对方式。采用自我报告法的研究表明,压抑者自我报告具有积极和健康的人格特点与应对方式。他们具有较高的自尊、情绪智力、主观幸福感;在压力情景下较少采取逃避和责备的应对方式;很少喝酒吸烟、生活方式健康。但是,行为研究的结果与自我报告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压抑者实际上具有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压抑者与他人交流时,通过不真实的乐观和过度的积极自我评价来错误地表现出他们的内部焦虑状态㈣。研究还发现,压抑者自我知觉的情绪水平与实际测量得到的生理唤醒水平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压抑者的这种自我觉知与行为、生理表现之间的不一致,可能是压抑者自我欺骗而不是印象管理的结果。
2.3 认知论观点
认知心理学家强调认知过程对压抑的影响。从认知的角度理解,压抑就是一种知觉防御,是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中一种偏差。这种偏差在信息加工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发生,既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认知论认为,压抑者没有意识到具有威胁和消极的想法、观念和信息,是由于个体压抑者对这些信息具有回避的认知方式,形成了一种偏差的加工过程。
但是,对于这种信息加工偏差的发生机制问题,不同研究者持不同的观点。一些研究者强调编码对压抑的作用,压抑可能发生在信息的编码阶段。这种观点认为,当面临消极或威胁性信息时,压抑者倾向于采用一种回避的注意加工模式,以致于这些消极或威胁性信息根本就没有被编码,或是被一种更简单的方式进行编码,所以信息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深加工。Newman等人的研究发现,压抑者没有表现出Stroop干扰效应,他们回避注意与威胁有关的刺激。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压抑可能发生在信息的提取阶段。压抑者对消极或威胁的信息编码和非压抑者是没有区别的,但在提取过程中发生提取抑制(retrieval inhibition),导致压抑者提取信息困难,提取的信息数量更少,时间也更长。Shane等人 的一项研究发现,压抑者在提取阶段降低了消极信息的加工水平,而不是在最初的编码阶段。
但是也有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结果,Terry等人的研究发现,压抑者并没有抑制对消极词语的加工,而是对消极情绪刺激很敏感。Caldwellt峋的一项研究发现,压抑者在加工的前期对消极信息很敏感,在加工后期才出现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回避。
2.4 神经心理学观点
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讲,个体之所以不能意识到消极或危险的信息或想法,这可能与大脑左右半球的不对称活动有关。个体产生和加工消极情绪时,右半球的激活程度更高;而个体产生和加工积极情绪时,左半球的激活程度更大。RogerI 目的研究表明压抑人格的个体,左半球要比右半球的活动性更大。他发现,左半球更加激活的大学生更可能倾向于使用压抑应对方式,回避学习不愉快的信息,忽略、不在乎或者忘记消极的学业反馈。
压抑还可能与意识过程中的中枢神经活动有关。个体要觉知到一个刺激,需要大脑中枢神经一段时间的不断活动。这个时间段因人而异,一般在200ms到800ms之间。Shevrint研究发现,压抑人格的个体中枢神经把无意识刺激转化为个体意识到的刺激的活动过程的时间段要比其他个体长。因此他推测,这个更长的时问段为个体压抑不想接受的冲动、想法提供必要条件;个体越迟意识到刺激,越可能使用压抑。
3 压抑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3.1 积极作用
一方面,压抑对身心健康起到了_.定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压抑可以减少患抑郁的风险,回避消极想法或情绪可以对心理压力起到缓冲作用刚;压抑者比非压抑者报告更少采用消极和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对自己的健康情况相当乐观。这些研究表明,压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个体体验到焦虑或抑郁等不愉快的情绪,具有一定适应功能。
压抑的初级功能与其他防御机制一样,是为了消除或减轻由于与自我不协调的心理内容导致的焦虑、抑郁或其他情绪。因此,.如果压抑成功了,就可以有效地阻止这些会产生不良情绪或威胁到自尊的想法或感觉进入意识,可以暂时缓解机体的紧张。从这个意义上说,压抑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2 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压抑会给身心健康带来危害。研究表明,压抑使个体在威胁情景下自主神经活动水平升高,导致躯体的不适以及身体状况受到影响。在压力下,压抑使心脏收缩血压升高,免疫系统反应降低,唾液分泌氢化可的松水平升高,对溃疡、过敏、高血压等的敏感度增加;压抑消极情绪可能与癌症的恶化有关,压抑人格的哮喘病人病情比非压抑人格哮喘病人严重。
Freud的观点认为,压抑会导致心理或身体疾病,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压抑把心理内容从意识中分离出来,造成意识的分裂以及次级精神群(second psychical group)的形成,导致人格的分裂。二是压抑阻止了心理内容进入意识的联想区域。当一个观念进入意识的联想区域,就会与其他观念发生冲突,这样就会被别的观念所修正。但是,压抑阻止了观念的消退和修正过程,被压抑的观念仍然很鲜活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样就会导致心理创伤没有通过联想的方式而消除。三是压抑阻止了情绪或兴奋总量的减少和适当的释放。弗洛伊德提出能量的“守恒原则”,每次体验都有一定的份额的情绪量,这需要通过活动(比如讲话)释放出来。如果情绪和兴奋得不到及时的释放,就会以各种病态的方式表达出来。特质论认为,压抑者对自己的心身健康状况存在“不现实的乐观” (unreality opti—mism)的特点,这有可能使压抑者忽视不良的健康信号,从而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认知论者发现,压抑者回避或刺激或信息的认知方式,也可能导致具有压抑人格的病人错过治疗心身疾病的最佳时间;另外,压抑消极情绪会导致生理唤醒水平的升高(比如,血压),就直接会对身体健康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因此,从长期来看,压抑对身心健康有害。
针对以上两种矛盾的结论,Eagle提出压抑对身心健康会带来“短期效益和长期危害”的观点阿。Geraerts等人阎一项研究发现,压抑者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地抑制自我相关的消极想法,但过一段时期后就会受到更多焦虑相关事件的困扰。可见,压抑只是暂时让机体避免受到消极影响,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精神和躯体的紧张,从长期来看对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4 压抑研究的展望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对压抑的形成机制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但是,还是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1)压抑的影响因素研究
已有的研究重点在于证实压抑的存在,以及压抑人格个体与非压抑人格个体之间在认知、行为、生理等方面的差异,而对压抑的影响因素的探讨还很少。因此,哪些因素对压抑形成起着主要作用,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特质论过分强调人格对压抑的影响,而忽视情景对压抑的作用。
特质论认为,压抑者总是会采用回避消极或威胁刺激、信息的应对方式。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压抑者采取回避的策略具有情景性。Langens等人例的研究发现,在低压力条件下,压抑者才对消极词采取注意回避策略;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压抑者的这种注意回避就消失了,反而对消极词的注意更多。这表明人格和情景因素对个体的应对方式产生交互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该把人格因素与情景结合起来对压抑进行更深人的探讨。
(2)对压抑的干预方面的进一步探讨
对压抑的干预大都采用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或催眠的心理治疗方法。让患者回忆、,思考、增加意识与自我意识等,把被压抑的心理内容上升到意识层面。但是,维护和保持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预防压抑的产生。
而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还很少,还没有形成系统而有效的干预措施。因此,还需进一步的探讨,这将对维护和增强心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