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如何在在输液过程中加以应用,可从如下角度思考:
1 护理心理学的应用 [中国心理学家网]
1.1 注意首印效应对病人的心理影响
护理人员的仪表、举止风度会给病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护患关系产生很大影响。良好的首印效应,可消除病人的陌生感、紧张感、孤独感以及产生信赖、安全感,迅速缩短护患间的距离,反之则会家居病人的紧张、恐惧及排斥心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护理成效.特别是能影响到静脉穿刺时病人的心理承受力及配合治疗的程度。例如:一位儿科患者,首次来我院住院,第一次为他输液时,家长说: “我孩子已患病多时,在其他医院输液多天.血管难扎,是不是找个有经验的医生给扎?”我们的年轻护士不但不生气.反而和颜悦色地向他解释: “我尽量一针成功,但要有你的积极配合。”在细心观察其血管情况的同时,和病人亲切交谈,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护士以最快的速度,最轻柔的动作一次成功,病人接受静脉穿刺时产生的自卫或恐惧是一种本能反应,我们用规范的言行,高尚的医德对病人关心体贴,消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为争取病人配合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1.2耐心解释、消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
难度较大的静脉穿刺,如不能一次成功,肉体的痛苦不但使病人增强恐惧感,而且对护士的信任度降低,使护患心理沟通产生了障碍。如有一位长期住院的患者,因病程较长、营养状况差,出现了全身营养不良性水肿、给输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护士输液时,病人及家属问: “你能不能一针扎上?”让这位护士无言回答.并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敢为其输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发挥专业优势,耐心向家属解释,无论家属说什么,我们都表示充分理解.以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当患者及家属由疑虑转为信任时,更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对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我们感到护理工作不仅仅是输液穿刺的机械操作,扎实的基础理论及成熟的心理素质,能提高一定程度上的穿刺成功率。
1.3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素质
由于儿科病种多,工作繁琐,日复一日的紧张工作,加之病人及家属的愁容,如碰到输液穿刺难度大,未能一针见血,有的家属会横加指责,这对我们操作者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有时在输液过程中,因家属看护疏忽,针头移出血管,液体外渗,护士必须重新穿刺,这也是对护士工作的一种考验。由于素质问题引起的情绪、表情、语言不稳定等,哪怕是很细小的变化,对病人和家属都有直接影响,这不仅仅削弱了自信心,影响技术的发挥,而且易引起护患双方矛盾冲突。在学习运用护理心理学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护士要有真挚的同情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我们的情绪、情感有一定的调控能力,认真对待操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决不能从客观上以任何借口原谅自己。要以病人为中心,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素质,真正将心理护理贯穿与输液的全过程。以达到更加满意的治疗效果。
2 病人的心理反应
2.1 病人的心理反应
2.1.1儿科病人因年龄较小,缺乏心理准备,表现出焦虑、恐惧和不安,或不时发出呻吟声和啼哭,表现为无主诉、冷漠、烦躁。
2.1.2 突然降临的伤情,对病人是个重大打击,常造成病人的行为退化,情感幼稚。表现出辗转呻吟,哭喊不宁,激惹性增高,乱发脾气。
2.2 儿科病人心理护理的主导方向
2.2.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病人进入医院就医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是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的接诊。亲切而又耐心的询问,细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与儿科病人的特殊性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地影响,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2.2.2 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儿科病人护理之注意要点
3.1护士应积极主动配合医疗,认真、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
3.2 医护人员保持镇静,忙而不乱,快而有序地进行治疗工作。
3.3待病情稳定后,及时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指导病人如何配合治疗及护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保持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以减轻病人烦躁不安的情绪。
3.5 做好家属工作。应将病人病情的危险性和治疗、护理方案及期望治疗前途告诉他们,在让他们心中有数的同时,协助医护人员做好病人的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