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概念,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品质的总和,它包括:(1)身心和谐,即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客观并悦纳自己;(2)自我意识和谐,即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3)情绪健康和谐,即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是一种稳定的情绪和愉快的心理;(4)人格完整和谐,即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日趋完善,没有明显缺陷,生活情趣高尚,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善于认识自我,正视现实,言行一致;(5)人际关系和谐,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双方心理距离接近,心理相容性强,彼此感情认同,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的交往态度,交往动机端正;(6)心理与环境适应和谐,即有较强的自制力,既能客观分析正确认识环境状况,又能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所谓和谐校园,指一种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运转的教育模式,以校园为纽带,建立全面、自由、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校园内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社会等诸多要素处于协调稳定、相互依存、健康发展的多赢状态,校园中形成了能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员工和所属各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使师生员工和学校所属子系统活动总体协调发展。和谐校园是师生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和谐校园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的职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心理和谐与校园和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谐校园培育和谐心理,和谐心理造就和谐校园。心理和谐是和谐校园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支撑的平台。和谐校园是培养建设和谐社会人才的前提。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多系统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角度看,大学校园中人的心理和谐对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和促进师生员工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同时,和谐校园的构建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心理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