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源于生理、心理和外部条件, 即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 在环境的教育和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认识过程等智力因素, 也包括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非智力因素。如在智力因素方面, 有的学生记忆力好, 思维想象力强; 而有的学生理解力快,逻辑思维严密。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有的学生谦虚, 而有的学生骄傲; 有的学生做事认真, 而有的学生马虎; 有的学生遇到困难能不屈不挠, 意志坚强, 而有的学生则知难而退, 意志薄弱。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发展。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健全学生人格发展,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一、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高等院校的不断发展与提高, 选择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日趋增加, 并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等职业人才。但是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的来源多种多样, 既有应届、往届的高中毕业生, 也有未成年的初中生; 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 又因为培养目标和方式的不同, 具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总体来说, 现阶段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对重大的社会问题有着正确的看法, 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 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认真, 除完成现阶段必修课程的学习之外, 积极参加各类证书的考试, 努力报考专升本, 参加自学考试等。同时能正确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与同学友好相处, 具有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积极健康的良好面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007年11、12月, 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2007届的所有高职新生进行了心理测试, 主要采用了“SCL—90 症状自评量表”。参加的学生总人数为1 322 人, 其中已测人数为1 129 人(占8514% ) , 未测人数为193人(占1416%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生的平均分数与全国学生的常模相比都处于正常范围, 这就表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高职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但是通过对量表的进一步分析发现, 10项因子中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77人(表明其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占总人数的618% ,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严重与强迫症状方面。除此之外, 在偏执、抑郁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具体来说,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际交往紧张

  进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后, 学生虽然都来自北京, 但是由于不同的郊区县和城区之间在经济、文化背景及生活、行为习惯上存在差异, 加之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 在交往中更缺乏宽容和体谅, 所以人际交往相对容易紧张。例如,同宿舍的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存在着许多问题, 由于大学往往没有固定的教室, 宿舍便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 宿舍成员在相处时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导致气氛紧张, 造成同学之间的不愉快和交往障碍。另外有些学生很希望和别人交往, 特别是异性, 但由于个性内向, 或缺乏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 或在交往中感到很紧张、不自信, 因此在交往中不能表现得自然和协调, 并造成心理的负担和压力。

  (二) 敌对心理严重

  敌对主要表现为与他人心理不相容而产生厌烦、冲突、愤怒甚至敌对、对抗他人的消极心理。本来对刚刚结束中学应试教育而跨入高职教育的学生来说, 高校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与令人神往的。而现实的状况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惊喜,加之对自己不得已的选择既不甘心又不能正确地面对, 从而把这种不平衡转化为对生活环境的挑剔与不满。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校园太小, 寝室环境不好等等。进而产生厌倦、冲突、愤怒的情绪。其次, 对新的教学模式与管理方式的不适应, 也使部分学生萌发敌对心理。例如, 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以开放式为主, 老师不再强行灌输, 而是进行探索式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而学生并不能很快地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整天感到无所事事, 或不知道如何学、学什么好, 从而产生了迷茫、困顿、消沉甚至抵触的心理。

  (三) 缺乏自信、学习热情低下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厌学心理。进入高职的学生多数是高考失利的学生, 在他们的心目中高职院校只是一定意义上的大学, 并不是他们愿意就读的理想学校, 所选的专业也往往是通过广告宣传或其他人的推介而选的, 并非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所选的。因此, 他们往往没有高考成功的喜悦之情, 而是抱着“没有办法, 有书读就行了”的消极心态走进校园的。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都无心学习, 得过且过。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 轻视或看不起自己。例如, 有的同学总是认为自己的“脑子变空了, 记忆力不行了”,“无论怎么学都是不如别人好”。在行为上表现为: 逃避学习, 上课睡觉不听讲, 对学习存在厌倦、冷漠的情绪, 课后不愿复习、做作业或从事其他活动等。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源于生理、心理和外部条件, 即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 在环境的教育和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认识过程等智力因素, 也包括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非智力因素。如在智力因素方面, 有的学生记忆力好, 思维想象力强; 而有的学生理解力快,逻辑思维严密。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有的学生谦虚, 而有的学生骄傲; 有的学生做事认真, 而有的学生马虎; 有的学生遇到困难能不屈不挠, 意志坚强, 而有的学生则知难而退, 意志薄弱。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发展。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健全学生人格发展,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一、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高等院校的不断发展与提高, 选择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日趋增加, 并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等职业人才。但是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的来源多种多样, 既有应届、往届的高中毕业生, 也有未成年的初中生; 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 又因为培养目标和方式的不同, 具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总体来说, 现阶段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对重大的社会问题有着正确的看法, 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 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认真, 除完成现阶段必修课程的学习之外, 积极参加各类证书的考试, 努力报考专升本, 参加自学考试等。同时能正确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与同学友好相处, 具有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积极健康的良好面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007年11、12月, 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2007届的所有高职新生进行了心理测试, 主要采用了“SCL—90 症状自评量表”。参加的学生总人数为1 322 人, 其中已测人数为1 129 人(占8514% ) , 未测人数为193人(占1416%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生的平均分数与全国学生的常模相比都处于正常范围, 这就表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高职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但是通过对量表的进一步分析发现, 10项因子中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77人(表明其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占总人数的618% ,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严重与强迫症状方面。除此之外, 在偏执、抑郁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具体来说,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际交往紧张

  进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后, 学生虽然都来自北京, 但是由于不同的郊区县和城区之间在经济、文化背景及生活、行为习惯上存在差异, 加之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 在交往中更缺乏宽容和体谅, 所以人际交往相对容易紧张。例如,同宿舍的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存在着许多问题, 由于大学往往没有固定的教室, 宿舍便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 宿舍成员在相处时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导致气氛紧张, 造成同学之间的不愉快和交往障碍。另外有些学生很希望和别人交往, 特别是异性, 但由于个性内向, 或缺乏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 或在交往中感到很紧张、不自信, 因此在交往中不能表现得自然和协调, 并造成心理的负担和压力。

  (二) 敌对心理严重

  敌对主要表现为与他人心理不相容而产生厌烦、冲突、愤怒甚至敌对、对抗他人的消极心理。本来对刚刚结束中学应试教育而跨入高职教育的学生来说, 高校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与令人神往的。而现实的状况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惊喜,加之对自己不得已的选择既不甘心又不能正确地面对, 从而把这种不平衡转化为对生活环境的挑剔与不满。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校园太小, 寝室环境不好等等。进而产生厌倦、冲突、愤怒的情绪。其次, 对新的教学模式与管理方式的不适应, 也使部分学生萌发敌对心理。例如, 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以开放式为主, 老师不再强行灌输, 而是进行探索式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而学生并不能很快地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整天感到无所事事, 或不知道如何学、学什么好, 从而产生了迷茫、困顿、消沉甚至抵触的心理。

  (三) 缺乏自信、学习热情低下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厌学心理。进入高职的学生多数是高考失利的学生, 在他们的心目中高职院校只是一定意义上的大学, 并不是他们愿意就读的理想学校, 所选的专业也往往是通过广告宣传或其他人的推介而选的, 并非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所选的。因此, 他们往往没有高考成功的喜悦之情, 而是抱着“没有办法, 有书读就行了”的消极心态走进校园的。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都无心学习, 得过且过。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 轻视或看不起自己。例如, 有的同学总是认为自己的“脑子变空了, 记忆力不行了”,“无论怎么学都是不如别人好”。在行为上表现为: 逃避学习, 上课睡觉不听讲, 对学习存在厌倦、冷漠的情绪, 课后不愿复习、做作业或从事其他活动等。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学生个体自身的原因

  高职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阶段。所谓社会化就是人获得知识、技能等本领, 使之能成为其社会的比较合格的成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认识到自我, 并掌握了一定的社会文化, 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角色, 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社会化的意义在于使个体成为一个具有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个性丰富的人。而处于社会化阶段的学生同时也是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 由于其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 阅历浅、经验少, 在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适应、人际协调等方面还带有很大的稚嫩性和盲从性, 同时情绪波动剧烈, 遇到生理、心理、社会等适应问题时, 心理冲突时有发生, 如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冲突、独立自信与依赖合作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等等。面对诸多的冲突学生往往无法有效地自我调适或寻求积极的帮助, 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 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众所周知, 高考历来是每个家庭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 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 家长只重视对子女进行智力教育, 而忽视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手段, 必然导致子女容易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良的心理品质。当子女考入大学后, 有的家长自认为大功告成, 把关心的重点转移到经济等其它方面, 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关心与必要的指导, 从而导致心里问题的出现与进一步的发展。

  (三) 学校与社会方面的原因

  高职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还属于“新生代”, 其大部分是由成人教育或中专教育转型而来, 导致其教育的配套设施和教育的资源都存在不足。加之“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 专业设置上并无特色, 培养层次只是专科等一系列的原因, 使人们对高职教育的看法难免带上“有色眼镜”。这对于处于其中的高职学生来说, 难免产生自卑、失落、焦虑等心理问题。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 社会的变革、科技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难度的加大, 使学生们时间上的紧迫感、生活上的压力感、无所适从的焦虑感, 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强烈、复杂, 这些因素与学生们自身的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 极易造成高职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

  三、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心理素质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与载体, 尤其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专业型转变为素质型。心理素质的好坏决定了综合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前景与发展方向。心理学研究表明, 心理素质影响智力功能的发挥和提高,有助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因此,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迫在眉睫。

  (一) 重全体、重教育、重预防

心理素质的培养基于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而高职阶段正是心理、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 其自我迅速发展, 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 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心理效能得到最大地发挥。因此, 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 为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事实上, 心理咨询只是心理素质培养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内容, 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 心理素质的培养不等同于开设心理学课

学校心理素质培养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内容, 它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训练、亲自体验才能获得。它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心理学名词和定义, 更重要的表现为在受教育后, 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应向学生教育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渗透, 而不是仅仅流于课程化、德育化。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采用渗透的方法, 通过各科的教学共同进行。由于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它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所以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相结合才能顺利地开展, 取得成效。心理素质所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不是靠单一的某个人能完全做到的。这就要求各学科的老师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方法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教育。例如通过德育课的讲授, 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方式, 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方法, 具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发扬严谨求实的思想作风, 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 积极营造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建设, 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在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净化、绿化、美化、亮化, 创造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环境的同时, 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 使学生在健康活泼向上的氛围中, 思想得到提高, 意志得到锻炼, 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活动, 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如何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学会如何做人, 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锻炼意志,陶冶情操, 完善个性。

  (四) 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完善自我

实践是学生成长成材的大课堂, 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而得到锻炼的。学校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使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性。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 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 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 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 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五)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完善心理咨询机制

心理咨询室在高职校园里越来越受到学生的信赖和欢迎。心理咨询作为改善学生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 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心理咨询工作常常是在学生出现了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之后, 才帮助他们度过“危险期”, 只解决了个别同学的心理问题。现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规律, 开展团体的心理辅导和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完善心理干预的预防工作。

  总之, 教育的最根本职能是培养人。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和较高的职业能力的人, 才是高职教育的任务和每个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责任。在对学生施教的过程中, 应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从而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 既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职业能力,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