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作为学生融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在传授知识技能和塑造健全人格上具有同样重要的责任。随着社会的逐渐多元化和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难,巨大的学习压力,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普遍受到就业、人际、恋爱、经济等各方面问题的困扰。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重塑大学精神开始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将图书治疗的概念引入高校,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1.图书治疗的优越性
图书治疗作为医学与图书馆学的交叉学科,在西方已有几百年历史,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图书治疗可用于精神和情绪引发的疾病,如抑郁、恐慌、偏执,以及心理失调、性别机能失调等,也包括对部分生理疾病的辅助治疗,还可用于生理残疾、慢性疾患、情绪问题、人格障碍等。都德曾说:“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阅读是一种良好的缓解情绪的方式。平静的阅读使人感到宁静而愉悦,改变偏执的念头和悲观的心绪。法国的《读书》杂志曾专门就此做过调查,哪些书对心灵痛苦者有安慰作用。绝大多数被访者在失意时会选择阅读来平复伤痛。诗歌、小说是其中首选。诗句中蕴涵的力量和书中人物的经历给人莫大的鼓舞。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大学作为学生融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在传授知识技能和塑造健全人格上具有同样重要的责任。随着社会的逐渐多元化和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难,巨大的学习压力,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普遍受到就业、人际、恋爱、经济等各方面问题的困扰。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重塑大学精神开始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将图书治疗的概念引入高校,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1.图书治疗的优越性
图书治疗作为医学与图书馆学的交叉学科,在西方已有几百年历史,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图书治疗可用于精神和情绪引发的疾病,如抑郁、恐慌、偏执,以及心理失调、性别机能失调等,也包括对部分生理疾病的辅助治疗,还可用于生理残疾、慢性疾患、情绪问题、人格障碍等。都德曾说:“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阅读是一种良好的缓解情绪的方式。平静的阅读使人感到宁静而愉悦,改变偏执的念头和悲观的心绪。法国的《读书》杂志曾专门就此做过调查,哪些书对心灵痛苦者有安慰作用。绝大多数被访者在失意时会选择阅读来平复伤痛。诗歌、小说是其中首选。诗句中蕴涵的力量和书中人物的经历给人莫大的鼓舞。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图书治疗引入高校的迫切性
2.1 长期以来
人们对高校图书馆的认识存在很大偏见,认为其作为教学、科研的附属机构,日常工作主要是借借还还等事务性内容。在图书馆内部,同样存在对本职工作认识不足的现象,只重视采(文献采访)、分(分类标引)、典(典藏)、流(书刊流通)等业务活动,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性要求。在缺乏互动沟通的情况下,忽略了读者的心理诉求。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原则”第一条即是“书是为了用的。”图书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图书馆责无旁贷。图书馆内各种心理学刊目、诗歌小说传记等励志类图书非常丰富。然而它只是作为储藏库,被动地等待选择,没有做好导读工作。如果说,图书馆搜集文献是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另一方面就是主动凝聚读者。我国图书馆界有一句传统口号:“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所谓为书找人,即以文献为凝聚剂,将具有共同需求的读者联结在周围。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知识、信息相对集中的优势,主动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认识自己和克服成长障碍。
2.2 心理学家王极盛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存在于三方面:一是适应性问题。包括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对学业的适应、对经济状况的适应和对生活自主性的适应。二是人际交往问题。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三是情绪问题。由于过分紧张,大学生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经过及时的疏导,将可能会发生非常严重的后果。研究表明:目前高校17%的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大学生中因心理疾病退学的,高达退学总人数的54.4%,研究还表明,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抑郁,焦虑,颓废,偏执等心理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迫在眉睫。高校一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是走进咨询室的学生仍然寥寥无几,其原因不外乎是怕撞见熟人或因自身心理障碍不愿与人倾诉等。图书治疗的优势在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泄露任何隐私,没有精神压力,不会有伤自尊。
3.具体工作方法与策略
3.1 成立图书治疗委员会
选择部分经验丰富,有亲和力的馆员组成图书治疗委员会,聘请心理学家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图疗会”与心理协会、读书社等相关学生社团合作,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与心理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编一些心理辅导类书籍。在每年入学新生中普及“图书治疗”讲座,引导其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自觉有效地利用阅读来缓解心理压力,培养坚韧、自强的品格。考虑到一些学生未必会主动来进行图书治疗,委员会应该主动与各个院系和校团委联系,对于明显有心理障碍,或者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或者是表现有反常迹象的学生进行预约,这样,工作会更加有的放矢。对于大一,大二等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同学给予特别的关注。
3.2 开辟图书治疗阅览室,做好导读工作
专门开辟一个阅览室,实行开架阅览与外借阅览相结合。室内布置要求“整洁、优雅、寓意、规范、有序”,可适当播放一些轻音乐。由图书治疗委员会和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共同编写阅读书目与推荐理由,通过海报、广播、校园网、阅览室告示牌等方式向学生普及。这样的宣传具有极强的引导性,将导读意识转变为读者的自觉的阅读意识和行为。例如,平和心境、减轻内心焦虑书有《庄子》、《东坡全集》、《小王子》、《触摸西藏》等;克服精神抑郁的书有《围城》、《笑林广记》、《儒林外史》等。这些读物中反映的思想,描写的任务,
叙述的事件将对学生的心理净化、个性养成、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辅之于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心理教师的专题讲座,将会有更好的效果。
3.3 与学生社团的互动合作
健全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潜在课堂,使大学生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心理因素等方面,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应利用其馆藏优势,主动配合学校各种文化活动,为学生社团活动有针对地提供文献信息服务。高校中一般都有“邓小平理论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社团,从图书治疗角度看,这些社团具有治本的功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故图书馆要大力扶持和引导这些社团,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3.4 对学生阅览的跟踪调查
鼓励学生阅读以后互相交流心得体会,推荐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图书。通过举办读书节、读书沙龙、学生座谈和读者意见簿等形式对反馈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总结图书治疗委员会的工作现状,比较各推荐书目的利用效果,随时调整更新。此外,图书馆还应该主动与各系的辅导员联系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更加有效的开展工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图书治疗在我国是一项很有意义且急需开展的活动。鉴于目前的现状,首先需要各个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人员配置,场所提供方面给予方便;再就是开展必要的宣传,使得学生认识到图书治疗对于妥善解决自己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非常有效的,从而会积极参与,将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