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广播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宣传工具,越来越关注对受众的研究,特别是对受众注意力的研究。广播新闻评论能否在内容上、表现形式上契合受众心理成为提高节目吸引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一、社交媒体碎片化的传播对评论“三段式”的论证方式产生冲击
广播新闻评论脱胎于政论文,在结构上颇有讲究,一般采用“三段式”,包括开篇的“论点”、中间的“论据”和结尾的“论证”,循序渐进。这种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需要人们对节目内容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有时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真味。而广播线性传播的特点无法让受众对评论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所以广播新闻评论的文本要根据听众注意力周期变化的特点,去繁存精,创造关注点。
从心理学上说,“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比如,你正走在路上,有车辆在你身后鸣了一下喇叭,你下意识地朝路面上看去。而“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对于学习和工作来说,它有较高的效率。
听众收听广播节目时常常处于“无意注意”的状态,受众的注意力还会有周期性的变化,开始强,之后弱,或者时强时弱。另外,收听个体可能是在开车时、走路时、等待时、吃饭时收听广播,人们对节目的关注程度也受个体的注意力分配能力的影响,所以评论内容应该与收听个体的生活紧密相关,要在论证的各个阶段创造让人感兴趣的信息点,让听众从“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的状态,让听众调动听、想等心理过程参与其中,配合意识、思维等知觉活动,达到通过意志努力来维持注意力的目的,从而提高新闻评论的传达效果。那么评论员要如何掌握人们注意力的变化周期,适时创造兴奋点呢?这涉及到注意力的广度问题。注意力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简单任务下,注意广度大约是5~9个项目,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大约是4~6个。
在广播节目引起听众注意的那一秒钟里,人们可能只接收到5~9个字的信息,理解是碎片化的、模糊的,此刻的内容如果能强烈吸引听众,那么人们就会将注意力较长时间地停留在节目上。由于我们不知道听众是从节目的哪个阶段开始进入收听状态的,所以调动听众注意力的工作要贯彻“就在现在这一刻”的原则,短时间内搔到痒处、瞬间戳中泪点。这种碎片化、去中心化的传播对“三段式”论证方式产生了冲击。
不少评论员担心:这么短的评论时间怎么进行深入论证?恐怕难以产生精辟的言论。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妨看看只有140个字写作空间的微博是如何做到的:2014年马年春晚,韩国影星李敏镐的演出受到了中国女粉丝们的热烈追捧,篮球评论员朱彦硕在他的微博中写道:“看了一些男网友对李敏镐的各种‘不服’,我这40岁又没有魅力的老欧巴说两句吧:人家是真帅。这也表明中国女性,其实心理上很需要一个有魅力又能体贴的男人,而不总是那种很爷们的男人。”令朱彦硕始料未及的是,自己一条不经意的微博,一夜之间被粉丝转发了500多次,他也幽默自黑:“作为一个写篮球的,被转发最多的都跟篮球无关⋯⋯改行算了吧⋯⋯”朱彦硕这条微博搔到受众痒处的只有一句话:中国女性其实心理上很需要一个有魅力又能体贴的男人。在信息会被快速折旧的时代,观点比的就是谁提出得快,谁靶心投得准。2013年12月,广西教育广播在《930快评》节目中曾对春运“抢票软件”为何存在进行分析,评论内容长达2分钟。有听众反馈,我只记得评论员说的一段话:“抢票软件就像是帮你在结账处排队的机器人,时时帮你盯着前面的人是否结完账,一旦有机会,就帮你占着位置,喊你回来结账买票。”这让他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何抢票软件有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摸清事物规律、简洁又具说服力的内容远比论证的方法和形式重要,哪怕是一句能抓住注意力的话就能使一个评论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
二、适当使用“共情”技术,为与听众进行良性沟通打好基础
信息如何会被人们选择并接受?指导如何对人产生作用?这些都是通过人们的人际关系的经验产生的。新闻评论员点评时就是在与听众建立一种人际联系,如果没有对新闻当事人的尊重,没有传达积极关注和真诚,所做的评论就难以产生共鸣。
2012年,广西电台教育广播《知道分子》栏目在一期节目中就南宁市交警对初高中生使用“死亡飞车”(一下简称“死飞”)单车做出警示一事进行讨论。交警部门表示,“死飞”单车属于场地特技车辆,又没有刹车装置,根据相关规定,不能骑车上路。
当时评论员抓住几点进行分析,一是,相关部门能否限制这种特技车辆的销售,要持有相关证明才能购买,并建立销售档案,限制初高中生购买。二是,即使可以向初高中生销售,也要强制安装前置手刹制动,杜绝没有安全保障的“死飞”上路。
节目播出后,频率的短信平台和评论员个人微博中收到了不少“死飞”玩家的抗议。从论证角度来说,节目没有什么问题,但却没有考虑过年青人玩“死飞”的原因和感受。原来,购买“死飞”的学生一方面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新潮,只为拥有,很少真正骑行。另外,一些学生购买“死飞”是为了融入他喜欢的那个群体,与这个群体有共同话题,他们根本不会飙车。因此,在城市街道上不顾安全进行飙车的学生只是极少数,达不到“死亡飞车”的程度。如果像评论那样,把“死飞”形容成洪水猛兽,把玩“死飞”的人形容成没有社会公德心的蛊惑仔,就将问题扩大化了,伤害了部分拥有“死飞”的年青人的感情,评论的传达效果打了折扣。
有人曾把新闻评论比喻为“解压阀”“心理按摩器”,这与心理咨询有相似的地方。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咨询关系的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达到理想效果的先决条件。那么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五大方法中,“共情”对新闻评论员建立与听众的联系、拉近心理距离有借鉴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共情也叫“同感心”“同理心”,是指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新闻评论员可以像心理咨询师一样,先理解听众对事件的一般心理反应和具体问题的实质,再运用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影响对方。
缺乏共情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首先,评论会缺少人情味,特别是针对新闻事件当事人言行的评论,更需要共情技术的参与。
不少评论爱拿出“法条”“规定”,一一对照分析,但每个听众对新闻事件的解读角度不同,情绪的触发点不同,如果光有说教,会引发公众的抵触情绪,类似于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阻抗”,求助者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师的分析。听众为了不使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受到动摇,会否认某种客观事实和情绪体验的存在。比如,运用好共情技术,说出的话就会在情在理,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进而引导人们通过评论内容对自我进行探索,有助于听众心理的成长。
其次,缺少共情的评论员难有长久的职业生命力。评论员的评论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往往会打上个人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性格特点甚至心理健康状况的烙印。一篇缺少“同理心”的评论可能让听众的心理受到伤害。比如揭露行业潜规则的评论,在没有深入了解“为什么”和区分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某些评论以偏概全,甚至给从业者扣上“骗子”“黑心商人”“道德败坏者”的帽子。只要被伤害过一次,听众就会对这个评论员的言论感到失望,从而对他的其他评论表示质疑。听众的质疑和流失对评论员的职业生涯来说是一种致命伤。三、抓住“关系”,适当使用“产婆术辩论”技术广播评论如果能紧紧围绕事件脉络和人物关系展开将有助于维持注意力的稳定,如果有情感起伏、矛盾冲突就更能在短时间内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在心理咨询技术中有一种合理情绪疗法,这一疗法的“修通”阶段类似于新闻评论的论证过程,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所谓修通就是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情绪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在心理修通过程中,求助者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信念,会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表现在听众身上,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来反驳或接受评论员的论据、论点,从而产生情感、理智的碰撞,这时人的注意力会更集中,新闻评论的传达效果更好。
而在心理修通过程中有一种常用的咨询技术——产婆术辩论。这种辩论有基本的形式,一般从“按你所说⋯⋯”,推论“因此⋯⋯”,再推论到“因此⋯⋯”,直至产生谬误,形成矛盾,使求助者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矛盾,迫使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以下是这一技术在新闻评论中运用的例子:
2013年1月5日,广西教育广播在《知道分子》节目中就“南方城市是否要在冬天采取集中供暖”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当时主持人介绍了北方专家的观点:南方人长期适应了冬天湿冷的天气,如果突然给南方供暖,南方人会出现身体不适应的情况。对此,新闻评论员引用了电视主持人孟非的微博进行反驳:“根据这个理论,南方人适应湿冷、北方人适应干燥,那么是不是说北方人就不需要水了呢?那么国家还搞什么南水北调工程!”从而批评了某些专家简单地拿南方人身体说事的不负责的言论。
可以看到,“产婆术式”辩论能使矛盾更为集中,观点更激烈地碰撞,很容易让听众产生强烈的收听兴趣。四、少用“内容反应技术”和“情感反应技术”,加快论证的节奏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会有一系列参与性技术,其中包括“内容反应技术”和“情感反应技术”。“内容反应技术”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陈述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和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情感反应技术”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中包含的情感整理后,反馈给来访者。
在新闻评论中,“内容反应技术”类似于整理事件脉络,“情感反应技术”类似于整理事件当事人各方面的情绪反应。当然,这些整理都会带上评论员的逻辑判断,常被视为论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国人在进行心理咨询时不太适合使用“内容反应技术”和“情感反应技术”。因为中国人特别讲求实用性,他们不太注重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往往注重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求助者:每次应聘面试我都被淘汰,是考官们对我有偏见,觉得我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这个社会太黑暗。咨询师:你刚才谈了,你面试了好多次,但最后都失败了,是这样吗?(内容反应技术)你因此非常生气、难过,是吗?(情感反应技术)求助者:这些我都知道呀,我自己的情况难道还不清楚吗?你就告诉我这个事情怎么解决吧,我的心情怎样才能好起来?我看你现在做这么稳定的工作,收入不错,根本没有找工作失败的经历,有什么资格给我做心理辅导。如果评论员是通过这个例子来评论当前就业难的问题,就不要过多描述和总结应聘者的面试现场和心理情绪了。因为一方面,“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往往会被听众认为是浪费时间的闲聊,没有技术含量。另一方面,也会让听众感觉评论员的赘述是对当事人的调侃,站着说话不腰疼,会对评论员的水平产生质疑。不如直接摆出观点,在评论过程中持续推出新鲜事例,在听众稍微感觉疲倦时又挑起收听的兴趣。
在2011年播出的第192期《冬吴相对论》广播节目中,两位主持人解读“社会创新从哪里来”这个话题。主持人在将近30分钟的节目中推出了众多新鲜事例,包括《悲惨世界》的主角冉·阿让如何把橄榄枝磨成小珠子穿成项链拿去卖钱,包括开发“盲人体验旅游”、宠物食品产业的形成、精神扶贫等时空跨度很大的众多内容,让听众不断接触未知的新鲜领域,而每一个事例都能归结到谈话的核心:社会创新是什么?一系列事例把对大事件的分析化整为零,而众多事例和意象的汇集又产生了聚合效应,人们对“社会创新从哪里来”的理解既丰富又具体。
结语:目前,很多新闻评论注重往“应该怎么办”这个层面开掘,这与中国大众媒体作为宣传工具发挥指导使用的背景密不可分。其实人们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源于自身对事物的错误认知,自身拥有不合理的信念。如果不探究这些心理成因,人们始终在错误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中行动就会产生恶性循环,再密集的思想宣传也未必能收到效果。如果新闻评论队伍能把更多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到新闻评论中,引导国人用健康的心智模式去思考和做出判断,将更利于舆论引导,也是一件“助人、自助”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