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心理学的内涵近年来,心理学领域衍生出一种创新型理论取向——生态心理学。它以生态哲学为根基,交互作用为导向,自然主义和实验研究法为手段,通过深刻揭露人与环境之间的交叉关系,为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习惯研究奠定基础。生态心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生态心理学将生态心理学有意识地看作一个强调人与环境交叉作用的动态过程,主要探讨生态环境中的某种心理取向所发挥的功能和意义。而广义生态心理学具有较大的宽容性,既指出人与环境的交叉作用,又主张把环境看作研究对象的考察背景。本文主要从生态心理学的狭义层面进行理论及意义探讨。
二、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一)行为—背景理论
罗杰·巴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深入研究了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方式的影响。他在《生态心理学》一书中,对心理学理论进行了系统阐释。巴克认为,人的行为受环境影响较大,二者紧密联系,从而构建了一个持久、有机的动态结构。这个结构中,行为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替代,自行进行结构调节。随后,他进一步论证,在二者相互依存的基础上,个体都是在具有一定结构性和动态性的生态结构中开展他们的日常活动的。因此,应从行为背景与行为者之间的交叉互动中理解行为意义。
(二)知觉生态理论
赫尔姆霍茨在对传统意义的无意识推理基础上,提出了知觉理论。知觉理论指的是通过概念及感觉整合而得出知觉。吉布森局指出,环境的信息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特点,外界人类通过直接的知觉感知难以准确或全面把握信息的意义和精髓。也就是说,人可以通过知觉整合获得环境表层信息,但未经过表征、心像以及图式等类型中介,只是知觉简单拼凑很难保证信息的准确、完整,也难以把握信息的精华部分。
(三)生态系统理论
1977 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及了“生态系统理论”这一概念。他认为,应对心理与行为开展时间和空间层面的研究。空间层面上,应由大至小分为宏系统、外系统、中间系统以及微系统,每个系统之间相互包含,形成有层次的叠加模型。系统整体之中包含个体,个体对环境的具体作用往往受个体生活范围与环境的影响。而在时间层面上,可以将生态系统理论称为长期系统。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理论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更改。
(四)生态自我理论
传统心理学指出,“自我”是一种具有独特、稳定面貌的心理特征,是受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生物因素综合影响的一种产物,“自我”行为或经验受生活影响较大。而生态心理学则对“自我”进行了新解释,表明传统的心理学观点疏离、异化及背叛了自我本真,只是人们主观臆想的产物,真正的“自我”应是自然与“个体”融合为一体的“自我”。
三、生态心理学兴起的心理学意义
(一)生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延伸
生态心理学兴起使传统心理学得到拓展与深化,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心理学生态意蕴。传统心理学界定一切“意识”或“行为”时,都在理论层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形而上学”和“基础主义”倾向,即习惯性地认为心理学应像生物学、物理学一样,有客观、固定、明确、真实的研究对象作支撑。因此,在这一点上,心理学可以与自然科学实现共融,可以通过实证主义手法进行操作和剖析。而生态心理学则表明,不仅要对研究对象的“意识”或“行为”进行研究分析,还要在此基础上深化研究的内涵,注重对由环境与个体心理交叉构成的“组织结构”的研究。这个“组织结构”是不断发展的、动态的,不仅具有实体性,还具有关系性、流动性。
(二)生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心理存在观和人性观的修复
心理学家在传统心理学心理存在观、人性观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的生态心理学,修补了传统的缺陷与不足。传统心理学主要将心理存在与人性融入到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认为只有社会作实物条件,心理的存在才具备现实意义,文化才可以对人性进行设定。部分心理学家在此基础上有效引进生态哲学观,从而形成了生态心理学。生态心理学认为,人性只有与社会、经济、自然、文化等共生共融,才能实现自身的意义。人首先是自然物质实体,才能在社会环境下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成为能动之物。人与自然的结合,心理存在观和人性观的诠释才更加完美。
(三)生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理论取向裂痕的弥补
剖析生态心理学的科学精神不难发现,生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中还活跃着客观、量化、精确、因果关系等因素,并且更加强调将真实性、情境性、因果关系等有效融入实验研究,通过非方法中心论解决问题。与传统心理学过于探求非心理的内在规律不一样,其更加注重对心理意义的探寻和挖掘。从人文精神层面上看,生态心理学对心理现象历史性、整体性、情境性及意义的重点分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但需要明确的是,生态心理学不是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抗与消解,更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颠覆,它的存在仅是为了弥补传统心理学这两个分支之间的裂痕,促使技术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功能。
(四)生态心理学促使心理学理论具备社会应用性
传统心理学家在研究心理健康问题时,习惯性忽视自然在个体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生态心理学家则清楚地意识到,人心和自然相互关联、彼此影响,二者只有有效结合,才能发展前进。若心理出现问题,就是人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得不到有效协调。要治疗心理疾病,本质上就是帮助人们准确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有效修复这一联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家庭疗法”“荒野疗法”等心理治疗手段应运而生,且效果理想。
四、生态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一)传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携进的观念
现代人在谋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工农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重创。新形势新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开始对环境破坏有所觉悟和反省。但这些觉悟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且过于薄弱,不足以支撑人们实际的环保活动。生态心理学的提出,旨在唤醒现代人的环保意识,真正将环保理念付诸行动,积极构建一个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稳定相处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使人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后代一片净土。此外,工农业的管理人员应确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重新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发展观,坚持走工农业生存的绿色之路,真正实现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效融合。
(二)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农业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根基和资本,还有力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人们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肆意的环境破坏发出的警告,也终于在浮躁的经济生活中安静下来,真正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始重视环保工作,发展生态农业,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局限和眼前利益的驱使,部分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未真正实现生态建设,致使生态农业发展滞后。通过正确利用生态心理学,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程度,更明确地把握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从而达到环境保护、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生态农业发展进程加快等目的,真正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五、结语
生态心理学以生态哲学为根基,通过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交叉作用,实现对传统心理学的继承与创新。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家在选择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情景时也会更加完善和成熟。只有这样,心理学研究理论才能真正上升到一个哲学高度,并且为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