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想知道生活的意义。部分人的观点,认为当你认识到“幸福”,你也就了解到生活的意义。因此,古往今来对于幸福的研究,已将幸福谱写成迈向人生结局的“圣经”,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道福祉。它的起源也如同经书一样神秘。达林·麦马翁( Darrin M.Mcmahon) 通过回顾两千年的文明历程,探寻到幸福( happiness ) 一词的词根起源于“机遇( happenstance)”,即当我们碰巧遇上令我们感到快乐的事,或至少是一般情绪而不是痛苦的,我们便会很好地去经营它。而这种驱使我们维持及改造的动力,托马斯·卡莱尔将它解释成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daimon) ,“幸福”一词正是这种意思。而究竟是什么事情会让我们体验到快乐的情绪,值得我们将这种结果更好地维持并学习它,基于对生物学、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涉及“幸福”的概述发现: 保持人类物种的存在是由于繁衍,寻找到有益于繁衍的条件,满足生命需要的过程。“幸福”毫无疑问贯穿于生命的始终。一、幸福根源的传递意义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认定人是从动物分离出来的。19 世纪达尔文提出的《物种起源》认为人是经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而来的。学者们最先考虑的是人的遗传因子,于是有一些学者提出,人追求幸福这么多世纪,是否有“幸福因子”也跟着世纪进化过来? 诗书历史给我们制造一个现象: 过去处在战乱年代,战争迫使人类领悟到安全环境的威胁,断送个体基因的概率加大,我们力求不要竞争,避免遭受痛苦,获得幸福就是要维持和平。到了生产力发展的年代,“和平”已不再是我们关注的重要内容,而是向往战乱中那些难能可贵、至死不渝的“爱情”,情感的需要散布在歌曲、小说、电影等中,通过精神制造的“战乱”,再从“战乱”中去寻找爱情,因此幸福又升级进化为通过要爱情获得回报。安全问题已不再让人类更好地领悟幸福的真谛,繁衍问题才是人类追求的幸福。而面对电子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它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诱惑层出不穷,离婚率大大增高,繁衍与资产备受考验,精神面临空虚。我们对获取幸福的要求又提升了。为了寻找导致幸福也能跟DNA 进化发展的机制因子,许多学者将矛头指向“幸福因子”这一学说概念上。

然而,史蒂芬·布劳恩在他《幸福科学: 解锁情绪的奥秘》一书中提出: “科学家们尚未在我们的人体DNA 中分离出一种‘幸福标记( happiness marker) ’。他们明确指出没有一个单一的基因存在这种类型。相反,可能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情绪设置点在决定上起作用。”因此,并不是“幸福因子”的要求变高,而是我们在生存过程中所受到的竞争环境要求变高了。生命的代价已从自然选择转变为社会选择,遵循社会规范本质上是为维持生存,实际上已衍生出精神文化趋势。为了适应这样的现状环境,保持自己在群体中的有利位置,乔纳森·海特则针对我们的生存法则,在《象与骑象人》一书中对幸福的源头与个人本身的关系进行阐述: “当生命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演化,居于领先地位,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 Dopamine) ———一种会带来快感的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 。而这种神经递质是每个大脑本身固有的默认程度,都是由人体基因所决定的。”可见遗传因素所起到的作用是如此重要。正如索尼娅·枊博米尔斯基的观点: “幸福的决定因素是由40% 的个人行为10% 的环境因素与50%的基因组成。要想创造幸福的关键,基因与生活环境是不太能改变的。其要改变,重点在于我们自身的行为。”也正由于我们一直督促自己行为上来获得竞争过后的胜利,因此行为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只会向前不断地进步,面对生存竞争需要不断地提高,所传递出来的物种为维持先前的优势,会继续传递下去。因此幸福的作用是一种督促生命的前进,如何将前进的道路显得不那么拥挤,只需稍微让意识形态放慢速度,回忆过去,从过去中发现进步的道路,自然就能体验到幸福。这也正是幸福为何讲求有一个良好心态的由来。

二、进化心理观点下的幸福要素

( 一) 环境生存背后的适应能力

从古至今,人类随着生活环境背景的不断演化,已逐渐发展出一套进化的适应机制。人类能在周围环境背景中选择更利于自己生存的方式,并且在获得成功后能体会到内心不一样的正向情感,它使得人类愉悦并享受着。为保持这种情感能再次体会,人类通过学习获得此情感的方法。但有意思的发现,重复同样的方法去实施,那种愉悦的情感并未使人获得满足,这种习得模式并深化在人的意识之中。根据进化心理学家D. M. 巴斯等人在《幸福的进化》一文中说明: 现代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可能与旧石器时代的环境经历有关。过去的环境经历会影响我们心理健康包括幸福感的许多方面。这更多的是一种尝试习得,当这种幸福感习惯式地潜伏在人的意识中,人便适应这种情感机制。

为了解人的行为与生存环境的适应程度对幸福的影响,比约恩·格林德( Bjorn Grinde) 在《从进行心理学的视角看幸福》的一文中,试图找出大脑有关对幸福针对性的本质。通过目前生活方式与适应环境之间造成不协调的后果,验证影响行为和情感的存在,得出一个用进化的视角解释幸福的概念: 幸福不应该被视为一个明显的特征或进化策略的“单元”,而是一个人如何通过对行为、意识和情感能力评估后果,从而促进进化的可行性所匹配的感觉。并且,格林德在《达尔文幸福: 进化对生活与理解人类行为的作用》一书中还进行了补充说明: “进化是了解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向导。我们会调节自身生理与神经系统来适应所处的环境,从而求得最大回报与减少损失。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用进化的知识,提高生活的经验和行为来培育人类的幸福。”因此,适应作用强调的是人类行为维持在一个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的状态需要“幸福”这种情感进行衡量,从而使人类在适应环境中能够更进一步地找出利于自己生存的方式。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站稳领先地位。

因此,人类到底如何在生活环境中追求幸福,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可得到部分解释。迈克尔·艾迪和兰迪·J. 拉森在《科学的主观幸福感》一书中用进化的观点解释环境与幸福的关系: “进化心理学超理性地解释人类为何会去精心设计产生快乐与不快乐的心理系统。未来进化心理学可以试图探索改变一个人的社会竞争意识,通过一个人的社会竞争机制所导致的效果来研究人的主观幸福感。它可以使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给予重要的概念和经验。”对于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来看,判断一个人幸福不幸福,从他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程度便可判断,并且随着环境的适应时间,它与领会到幸福程度呈“U”型关系。

( 二) 决策判断的影响作用

在生存环境当中面对幸福追求,我们时刻都在评估自己所处的角色位置。在集合周围环境对自身的利弊条件,“幸福”成为每个人心中的一把标杆,有着如影随形的效果。这也表示人类的本性是为自己着想的“自私”品质。只有当在环境中获得自身的利益,人类才能体会到自己生存的价值。而这种利益获取满足自身需要的判断,布鲁诺S. 弗雷等人在《幸福感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肯定个人行为的竞争测试理论对幸福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及幸福是作为衡量成本效益的测量工具。这肯定了博弈策略在人类生存当中的影响作用。

毕竟在生物的演化法则中,做任何决策都直接影响自己在“生物链”中的关系。梅纳德·史密斯在《进行理论的游戏》一书中表示: 生物在决定是否进行搏斗( 竞争) 之前,最好是对“得失”进行一番权衡。这种理性的思考会避免冲动导致自己陷入危机。而最早有这类想法的是汉密尔顿和麦克阿瑟,他们提出人类有一种程序,会预先编制好对各种资源采取策略的行为,即“生物进化的稳定策略(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 ”。要使得ESS 策略不被生存竞争所淘汰,就是随着生物种群的大多数成员的做法而实施。毕竟这是被生物公认最有利获得资源需要的方式。它能减少我们尝试错误所浪费的时间,更多地去执行行为的唯一途径。当生物因自身的判断而获得需要时,幸福作为成功代价的附属品,会让生物进化出此种策略可行的意识,帮助生物在下一次遇到危机时,还能采取此类途径实施。在环境中,幸福充当着人类更好习得生存模式的刺激物。一旦遇到危机,想到如何让自己点燃愉悦的情感,人的本能便会自觉地去做出决策。

( 三) 调节机体的平衡杠杆

幸福不应当仅作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只要你细心发掘,幸福就会出现在你的身边。因此,幸福是设身处地贯穿在人类的生命里。当机体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情感自然也跟着满足。只不过由于需要的程度不同,机体所体会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对于越低级的需要,如: 维持机体生理需求,吃、穿、睡等,由于人已在成长过程中自动适应获得这些需要的机制,因此其满足所感悟到的情绪体验自动降低。而对于高级需要的获得,如繁衍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对于后两者的需要,道格拉斯·肯里克则在生物演化与认知科学的基础上,与弗拉德·格里什科维西亚斯、史蒂夫·纽伯格和马克·沙勒,共同重建动机层次论的蓝图,对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动机理论做了近一步解释。他认为这样的精神方式会提高繁衍后代的概率。于是重新将“地位、尊重、自我实现”需要统一归为“繁衍”的一部分。因此,幸福作为满足需要的存在起到某种作用。我国学者李宏利与张雷发表的《进化观点下的幸福研究》一文中,综合Buss,Grinde 与Nesse就对幸福进行阐述,认为: “从进化的视角来看,幸福( 体验) 是自然选择为增加繁衍适宜性而设计的行为调节机制。”基于这种衡量机体的内在能量体验尺度,人类会采取更好的资源配置策略,去打破固有的适应性与竞争性,争取在尽可能短时间内获得自身的需要,并且这种需要是逐步上升的,因此获得幸福体验的时间也就更长。而对于幸福作为机体内的调节机制,由于人在面对需要过程中,往往不是面对单一的需要,而是多重需要彼此冲突,最后形成博弈现象。由于这种选择结果会导致机体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过多耗竭能量,“幸福”为平衡机体能量上的缺失,便会产生较大的情绪体验来填补。因此,对于难以满足的需要,人会感受到较大的幸福。

三、提高幸福的方法

( 一) 保持机体的基本需要,提升生活品位

根据理查德·伊斯特林《解释幸福》一文对1971年美国综合社会调查( GSS) 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如结婚、离婚和患有残疾,都对幸福造成持久的影响。并且在对幸福与健康的问题上,部分人很难分清自己是躯体上的健康体验还是精神上的幸福。但是可以肯定不健康的身体及低收入会导致幸福下降。因此,虽然友情、工作、就业环境会影响到幸福,但是个人收入、家庭及卫生条件通常被看成幸福源泉的追求。人类为追求生命的繁衍与生存的发展,满足自身需要就显得非常重要,毕竟以动物为例,肉体是为了基因的存活而工作,只有先满足肉体的需要,才能完成其他需要。失去任何一个需要,都会导致幸福的缺失。并且繁衍需要是建立在基本需要之上的,因此失去基本的物质基础,繁衍就失去效用。机体所感受到的幸福自然就仅限于获得基本需要的物质层次面上。如: 乞丐能吃到一顿大餐,其让乞丐满足到吃的需要,他体会到的幸福自然也是有关吃的幸福,而不会体会到他晚上睡觉安全不安全的幸福。所以,要想使人类能感受到幸福,只需将自己的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提升并获得满足,幸福自然就比过去有更深的体会。

( 二) 衡量决策后的群体竞争结果,学会换位思考

人在社会竞争中,因优胜劣汰趋势,人的本性会保有自私基因。本杰明·拉德克利夫在《人际互动的政治心理学》一书中解释: “自私对幸福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因为自私主义会造成个人竞争性扩大,从而减少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人是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如果以自私主义作为其标准,会进一步降低自己的主观幸福感。从而陷入生存的不安全之中。”因此,如何在生存竞争中采取有效的博弈策略,学会用利他的方式让自己获利,换位思考的前瞻性就非常重要。它考验一个人如何抵抗短暂的诱惑去换取长远的利益。适当的利他性能使得生物在未来有难时,群体成员才会反向给予施舍,其本质都是为使自身躯体生存。生物不管是“利他行为”还是“利己行为”,都是指某个动物身体行使在另一个身体的直接行为。这种行使过后所造成的结果,都是传递需要的间接过程。然而,幸福体验的程度是跟随需要的不同程度的满足而形成。采取何种行为方式最终使得自己获利,人类都应当预先拟定行为方针去实施。

( 三) 多为家庭与后代子孙着想,维系情感

一些学者将幸福作为精神的崇高理想去实现。心理学家马斯洛强调真实本性的存在,将“自我实现”作为最高级别的需要动机。因此,不少人认为只要自我精神得以实现,人类就能获得幸福。

然而,对于“自我实现”中所涉及电影、音乐、小说等艺术精神层次的需求,进化心理学家采用: ( 1) 炫耀假设,一种能够增加繁衍机会的竞争行为。如: 人类借着美好的音乐抒发对爱情的渴望。( 2) 机体所拥有的对它产生愉悦的进化心理机制,用来表达环境资源富饶程度等。如: 中国的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正是宋代市街繁荣的景象。因此,“自我实现”的精神创作,都是人类为所处的生存与繁衍环境做好准备,最终获得满足。

根据生物繁衍的本能,它们一生下来就是为了维护种系,好让自身的物种不濒临灭绝。这种本能会驱使雌鸟先把到嘴的虫子送到雏鸟面前; 工蚁将食物留给待产卵的母蚁,最后连吃食也得由工蚁来喂。人类的利他行为即是这种随时做好牺牲,为所属物种生存下去而准备。就算是有宗教信仰而杜绝有子嗣的信徒,也是为维护群体、社区的治安,牺牲个人之爱去宣扬“真、善、美”等博大之爱,借由精神上的“幸福”束缚,好让所属物种群体得以顺利生存并繁衍下去。这些无血缘关系的生命都能为繁衍做到如此,更别说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所以,幸福的这种情感,常见于家族兴盛,子嗣繁多。

四、总结与展望

生命的演化是由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发生变化的过程。人所拥有的情感也在发生变化。相对的,人所体验到的幸福真谛也将跟随生命的进步而提升。生命随时都在感受需要是否满足的存在。作为这种动机向导的衡量提示,幸福成为生命内在需要的警示灯。获得需要越多,幸福之灯也就越亮。

孔刃非在《幸福》一书中认为: “健康是幸福之本。恋爱的人是最幸福的。”如何创造自身的生存环境,是依据人所固有的心态而定。孔刃非的意思是将心态、环境、幸福三者联系起来。较容易满足的心态,对于周围的环境要求不高,更容易获得幸福体验。正因为有这种功能,因此积极心理学家将心态的积极作用面发挥出来,把这种追求正向情感( 幸福) 作为判断人与动物的区别核心。不过,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涉及各种理论分析,把环境对人的遗传因素、行为、情绪情感、策略等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幸福是自然选择为增加物种生存与繁衍而设计的机体调节机制,它是衡量、评估个人需要、欲望、目的是否满足的过程,从而尊重生命体的本能,寻找资源的可行性发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