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自冯特于1879 年创设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 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就始终与各类实验研究技术的成熟、应用和创新密切关联。可以说, 掌握和理解以实验法为典型代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是系统把握心理学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脉络、提出有效科学问题、指引未来研究方向的关键。如果大致地浏览一下当前国内外主要教育科研机构在心理学科上设立的学术训练体系, 则不难看到, 在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中, 无论中外, 无不将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放在核心的位置。比方说,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目前为本科生开设除统计、研究方法课程以外的超过30 门专门化的实验类课程(如: 内隐社会认知实验专题、语言与概念发展实验课程、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专题等)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Harvard University,2015)。而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心理学院,针对本科生的实验和研究方法类训练则覆盖了三个必修课程模块, 并渗透到诸多选修专题的课程实践要求中(School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Sussex,2015)。

反观国内高校的情况, 由于国情和高等教育体制等诸方面的差异, 似乎很难将国内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训练简单地和国外进行类比。国内现有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特点, 在于各专业本身办学的多样性———例如, 从学士学位授予情况看, 国内高校所开设的心理学专业有授予理学学位、教育学学位、社会学学位、医学学位等各种情况。与之相应地, 各家院校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实际规划的实验和研究方法类课程体系, 也凸显了专业所在院系的学科传统、教学优势等。比方说, 社会学或医学院系所设立的心理学专业培养中, 在实验方法训练上以侧重调查和访谈研究技术见长; 在具体实践训练的领域上则偏重针对较大样本的典型群体以及对临床干预程序效果的评估; 广大师范院校设立的心理学本科专业, 则多数立足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特点, 在实验方法训练上主要基于传统认知心理学(尤其是注意、记忆、情绪等核心议题) 框架下各种常见行为学实验范式的介绍和应用; 而一些拥有深厚理科尤其是神经生物学背景的院系, 在其开设的心理学专业中, 则突出了对前沿研究技术, 如ERP、fMRI、NIRS 等在最新科学研究中应用的追踪。

一段时间以来, 国内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的教学工作者, 都设法开始梳理、建立一个针对心理学专业训练的实验教学体系; 不少人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莫雷, 张卫, 王瑞明,刘学兰, 2014; 曾祥炎, 2009; 2012)。在现有的部分成果中, 有的探讨较为深入, 目标是解决特定专业领域(如医学心理学) 的实验教学体系规划; 有的则视野宏观, 基于心理学学习的整体目标, 从不同的能力培养系列出发进行设计实验教学体系设计(莫书亮, 郭永玉, 刘思耘, 定险峰, 柯善玉, 向远明, 2012; 吴文春, 曾祥炎, 2014)。在本文中, 作者尝试根据心理学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实验和研究方法训练, 再结合学生在实际上各不相同的专业发展取向, 总结一套心理学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该实验教学体系希望达成以下重要目标, 一定程度上缩小国内外在心理学实验训练广度、深度上的差距:

(1) 夯实学科核心基础, 对心理学专业学生所必备的实验和研究方法技能进行全面覆盖, 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素养。

(2) 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以模块化的实验训练专题为基础, 结合学生各自发展取向所强调的专业知识, 重点训练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应实验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

(3) 鼓励创新自主学习, 以学生自主科研实践为载体, 结合前沿科学问题, 使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得到参与式的学习。

2 心理学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心理学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 是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块, 分别为: 基础性实验层次、综合性实验层次和创新性实验层次。以上三个层次的实验训练, 具有纵向逐次递进的关系。

2.1 基础性实验层次

基础性实验指的是心理学课程中的经典实验,以及在心理学研究中最经常使用的常见研究方法。基础性实验从实验对象、实验技能的角度反映了心理学实验中最基本的内容, 主要针对低年级本科生设置,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学研究技术。

例如, 以心理物理法测定感觉阈限、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中额外变量的控制和平衡技术、Liker 量表的设计和信效度评价、经典的Stroop 效应等实验或研究方法类训练, 均属于基础性实验层次的范畴。这种基础性实验教学是本科教育的主干, 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及专业训练的主要载体。同时, 由于基础性实验是针对所有心理学专业学生而制定的必备训练项目; 因此, 在基础性实验层次的设计上, 并不特别强调实验训练的复杂性或前沿性, 而是要求在这一层次的实验教学中覆盖尽可能广泛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手段。所有学生在接受基础性实验层次的实验教学后, 应该能够大致把握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各类研究方法, 并能理解这些研究方法在若干实际研究中发展出的主要变式, 从而做到对各种研究文献资料(尤其是研究方法部分) 的准确阅读理解。简言之, 这一层次的训练目标, 就是防止在心理学专业实验训练上“偏科” 的倾向, 使学生对行为实验、问卷调查、质性研究及相应的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均达到最基础水平的把握。通过上述的基础性实验训练,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操作, 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报告能力。

在基础性实验层次, 相应的教学训练思路是:

一方面, 要形成独立的以实验技术要素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使部分实验训练课程不必依附于特定的理论课, 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例如, 针对诸如“反应时实验中的误差控制”、“根据个体差异选择痛觉刺激” 等基本研究技术, 可以开设专门的小型专题课程进行训练。而在另一方面, 传统方法类课程中的基础部分也经过重新设计, 在原有的课程框架下, 强调其与基础性实验层次中其他训练主题的融合。例如, 在原有的心理统计、心理测量课程中, 通过更新和增加实践性环节, 融入诸如“个体反应时数据分布和数据转换”、“主观等级评价的信度估计” 等训练内容。

2.2 综合性实验层次

综合性实验的内涵, 是指实验内容具有综合性(需要恰当地综合运用多种基础性实验技术), 或者在实验仪器使用方面具有通用性的实验。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训练被安排在学生完成基础性实验训练之后进行, 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心理学实验技术的应用, 以及引导学生重新经历部分心理学经典研究, 尤其是那些系列实验研究从问题提出、任务设计到数据分析、结论概括的全过程。

如果说基础性实验层次是对所有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划定了广博的核心基础, 那么综合性实验层次则是针对在专业上具有不同兴趣、不同侧重的学生, 开始结合不同领域中主要科学问题的发展脉络, 提供特定问题导向的模块化实验训练。在任何一个综合性实验训练模块中, 都包括了针对一个或一系列科学问题的探讨。在单个模块中的系列科学问题之间, 存在理论上的承接, 也有实验逻辑和实验方法上的内在关联; 而在不同模块之间, 则尽量做到较少的相互重合或关联。因此, 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 配合具备实践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 选择不同的综合性实验层次训练模块组合进行学习。

举例来说, 在有关注意的实验研究技术中,“以视、听觉反应时进行双任务范式实验” 属于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实验技能; 而在综合性实验层次中, 这一实验将被扩展为一系列更具体的问题, 如: “任务资源分配在多大程度上是可控的”、“任务通道切换对反应时的影响及其意义” 等。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学生需要综合相应的理论课程(如认知心理学) 所学知识, 以及多个在基础性实验层次经过训练的具体实验技术(如SOA 的控制、反应键分配的被试间平衡等), 以合理的方式进行研究规划, 完成对某些经典科学问题的回答。在综合性实验层次, 实验教学的主要思路是:

当学生完成了相应基础实验课程的学习, 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之后, 适时地把实验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将知识和实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上。实验内容的选择以实际心理学问题为核心、以现代新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为目标,坚持先进性、启发性的原则。例如学习与记忆实验、情绪心理的问题、社会认知的问题等,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包括各种实验技能及操作的运用能力、实验设计能力。通过这种综合性实验,能够使学生有效地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串联多种实验技术的能力。此外, 部分综合性实验也会与诸如E-Prime 软件应用、回归分析等课程相结合, 使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完成这些课程所要求的实践训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 引言自冯特于1879 年创设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 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就始终与各类实验研究技术的成熟、应用和创新密切关联。可以说, 掌握和理解以实验法为典型代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是系统把握心理学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脉络、提出有效科学问题、指引未来研究方向的关键。如果大致地浏览一下当前国内外主要教育科研机构在心理学科上设立的学术训练体系, 则不难看到, 在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中, 无论中外, 无不将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放在核心的位置。比方说,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目前为本科生开设除统计、研究方法课程以外的超过30 门专门化的实验类课程(如: 内隐社会认知实验专题、语言与概念发展实验课程、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专题等)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Harvard University,2015)。而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心理学院,针对本科生的实验和研究方法类训练则覆盖了三个必修课程模块, 并渗透到诸多选修专题的课程实践要求中(School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Sussex,2015)。

反观国内高校的情况, 由于国情和高等教育体制等诸方面的差异, 似乎很难将国内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训练简单地和国外进行类比。国内现有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特点, 在于各专业本身办学的多样性———例如, 从学士学位授予情况看, 国内高校所开设的心理学专业有授予理学学位、教育学学位、社会学学位、医学学位等各种情况。与之相应地, 各家院校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实际规划的实验和研究方法类课程体系, 也凸显了专业所在院系的学科传统、教学优势等。比方说, 社会学或医学院系所设立的心理学专业培养中, 在实验方法训练上以侧重调查和访谈研究技术见长; 在具体实践训练的领域上则偏重针对较大样本的典型群体以及对临床干预程序效果的评估; 广大师范院校设立的心理学本科专业, 则多数立足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特点, 在实验方法训练上主要基于传统认知心理学(尤其是注意、记忆、情绪等核心议题) 框架下各种常见行为学实验范式的介绍和应用; 而一些拥有深厚理科尤其是神经生物学背景的院系, 在其开设的心理学专业中, 则突出了对前沿研究技术, 如ERP、fMRI、NIRS 等在最新科学研究中应用的追踪。

一段时间以来, 国内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的教学工作者, 都设法开始梳理、建立一个针对心理学专业训练的实验教学体系; 不少人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莫雷, 张卫, 王瑞明,刘学兰, 2014; 曾祥炎, 2009; 2012)。在现有的部分成果中, 有的探讨较为深入, 目标是解决特定专业领域(如医学心理学) 的实验教学体系规划; 有的则视野宏观, 基于心理学学习的整体目标, 从不同的能力培养系列出发进行设计实验教学体系设计(莫书亮, 郭永玉, 刘思耘, 定险峰, 柯善玉, 向远明, 2012; 吴文春, 曾祥炎, 2014)。在本文中, 作者尝试根据心理学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实验和研究方法训练, 再结合学生在实际上各不相同的专业发展取向, 总结一套心理学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该实验教学体系希望达成以下重要目标, 一定程度上缩小国内外在心理学实验训练广度、深度上的差距:

(1) 夯实学科核心基础, 对心理学专业学生所必备的实验和研究方法技能进行全面覆盖, 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素养。

(2) 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以模块化的实验训练专题为基础, 结合学生各自发展取向所强调的专业知识, 重点训练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应实验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

(3) 鼓励创新自主学习, 以学生自主科研实践为载体, 结合前沿科学问题, 使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得到参与式的学习。

2 心理学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心理学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 是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块, 分别为: 基础性实验层次、综合性实验层次和创新性实验层次。以上三个层次的实验训练, 具有纵向逐次递进的关系。

2.1 基础性实验层次

基础性实验指的是心理学课程中的经典实验,以及在心理学研究中最经常使用的常见研究方法。基础性实验从实验对象、实验技能的角度反映了心理学实验中最基本的内容, 主要针对低年级本科生设置,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学研究技术。

例如, 以心理物理法测定感觉阈限、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中额外变量的控制和平衡技术、Liker 量表的设计和信效度评价、经典的Stroop 效应等实验或研究方法类训练, 均属于基础性实验层次的范畴。这种基础性实验教学是本科教育的主干, 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及专业训练的主要载体。同时, 由于基础性实验是针对所有心理学专业学生而制定的必备训练项目; 因此, 在基础性实验层次的设计上, 并不特别强调实验训练的复杂性或前沿性, 而是要求在这一层次的实验教学中覆盖尽可能广泛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手段。所有学生在接受基础性实验层次的实验教学后, 应该能够大致把握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各类研究方法, 并能理解这些研究方法在若干实际研究中发展出的主要变式, 从而做到对各种研究文献资料(尤其是研究方法部分) 的准确阅读理解。简言之, 这一层次的训练目标, 就是防止在心理学专业实验训练上“偏科” 的倾向, 使学生对行为实验、问卷调查、质性研究及相应的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均达到最基础水平的把握。通过上述的基础性实验训练,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操作, 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报告能力。

在基础性实验层次, 相应的教学训练思路是:

一方面, 要形成独立的以实验技术要素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使部分实验训练课程不必依附于特定的理论课, 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例如, 针对诸如“反应时实验中的误差控制”、“根据个体差异选择痛觉刺激” 等基本研究技术, 可以开设专门的小型专题课程进行训练。而在另一方面, 传统方法类课程中的基础部分也经过重新设计, 在原有的课程框架下, 强调其与基础性实验层次中其他训练主题的融合。例如, 在原有的心理统计、心理测量课程中, 通过更新和增加实践性环节, 融入诸如“个体反应时数据分布和数据转换”、“主观等级评价的信度估计” 等训练内容。

2.2 综合性实验层次

综合性实验的内涵, 是指实验内容具有综合性(需要恰当地综合运用多种基础性实验技术), 或者在实验仪器使用方面具有通用性的实验。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训练被安排在学生完成基础性实验训练之后进行, 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心理学实验技术的应用, 以及引导学生重新经历部分心理学经典研究, 尤其是那些系列实验研究从问题提出、任务设计到数据分析、结论概括的全过程。

如果说基础性实验层次是对所有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划定了广博的核心基础, 那么综合性实验层次则是针对在专业上具有不同兴趣、不同侧重的学生, 开始结合不同领域中主要科学问题的发展脉络, 提供特定问题导向的模块化实验训练。在任何一个综合性实验训练模块中, 都包括了针对一个或一系列科学问题的探讨。在单个模块中的系列科学问题之间, 存在理论上的承接, 也有实验逻辑和实验方法上的内在关联; 而在不同模块之间, 则尽量做到较少的相互重合或关联。因此, 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 配合具备实践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 选择不同的综合性实验层次训练模块组合进行学习。

举例来说, 在有关注意的实验研究技术中,“以视、听觉反应时进行双任务范式实验” 属于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实验技能; 而在综合性实验层次中, 这一实验将被扩展为一系列更具体的问题, 如: “任务资源分配在多大程度上是可控的”、“任务通道切换对反应时的影响及其意义” 等。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学生需要综合相应的理论课程(如认知心理学) 所学知识, 以及多个在基础性实验层次经过训练的具体实验技术(如SOA 的控制、反应键分配的被试间平衡等), 以合理的方式进行研究规划, 完成对某些经典科学问题的回答。在综合性实验层次, 实验教学的主要思路是:

当学生完成了相应基础实验课程的学习, 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之后, 适时地把实验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将知识和实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上。实验内容的选择以实际心理学问题为核心、以现代新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为目标,坚持先进性、启发性的原则。例如学习与记忆实验、情绪心理的问题、社会认知的问题等,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包括各种实验技能及操作的运用能力、实验设计能力。通过这种综合性实验,能够使学生有效地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串联多种实验技术的能力。此外, 部分综合性实验也会与诸如E-Prime 软件应用、回归分析等课程相结合, 使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完成这些课程所要求的实践训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3 创新性实验层次

创新性实验层次是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中的最高一层。不同于其他两个层次, 这一层次的实验训练并不针对所有学生开设, 而是瞄着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具有科研动力和兴趣的学生们, 为他们提供接触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学习掌握最新研究技术和仪器设备使用的机会, 并为此后在研究生阶段的探索性、自主性学习做好准备。

和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训练类似, 创新性实验层次的教学内容也强调以科学问题为核心, 综合多种基本研究技术对科学问题进行回答。但是由于综合性实验面向所有学生开放, 只不过不同学生会选择不同的综合性实验训练模块; 因此, 综合性实验层次主要包含了那些实验结果预期明确、可重复性高的前人经典研究。而创新性实验层次从一开始就贯彻实验的设计思想及实验的探索性, 其目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的意识及能力; 因此该层次实验训练的核心, 主要来自于当下正在进行的各类科研项目, 包括教师承担的课题和学生自主申请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创新性实验层次训练的另一大特点, 在于其将科研导师制度贯彻到实验实践课程中, 在“师徒制” 的学术讨论和科学探索模式下, 给学生和导师以极大的自主性。

在创新性实验层次, 主要的教学训练思路是:

在学生具备基本实验技术并能综合应用的基础上,以创新性课程为平台, 以导师制为保障, 激发和培养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的意识及能力。创新性实验课程模块的开设, 将根据教师和学生所申请承担的实际科研项目进行动态调整。在每个模块的学习中,学生都应自行查阅有关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拟订具体实验步骤, 并在同科研导师的充分讨论之后, 自主完成整个实验研究。通过这些举措, 创新性实验层次将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的接轨, 培养学生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开展创造性研究的能力。

3 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视野下的课程和评价规划

旧有的心理学实验教学训练, 主要分散在部分零散的课程中, 且不同课程之间的实践训练又存在部分交叉重合之处。例如, 实验心理学的配套实验主要针对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技能进行训练, 其中也涉及到小部分经典实验研究的再现; 心理测量课程有时会要求学生完成问卷编制或量表修订任务; 而部分教师在认知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程中也配套了部分课外实验实践, 其中主要是对经典研究的复现, 或是涉及到对某些理论或假设在实验情境下的检验。而在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框架下, 为了妥善贯彻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训练,有必要重新梳理和规划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课程体系, 其中也包括了相应课程的评价制度。

在本文中, 我们规划了一套“以专业基础训练为核心, 以培养创新型高水平人才为目的, 将科研成果渗透到基础教学中” 为根本理念的实验实践课程及评价系统。其重点包括:

3.1 基本方法类课程的升级

研究方法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我们本着“早、新、熟” 的原则, 使学生较早的熟悉并掌握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传统的方法类课程进行升级, 将这些课程与基础性实验层次的训练目标相结合。根据基础性实验训练的内涵和要求, 目前已开设的此类课程主要集中在基础必修课类别中。如“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 、“心理学研究方法( 应用研讨)”、“心理学实验实践”、“心理学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 等课程, 均在修订后的课程目标中规划了相应的基础实验研究或实践技能目标, 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

3.2 新设实验技术基础课程

我们建议在设置基础课程体系的同时, 以实验技术为主线, 设置相应的基础性实验, 改变以前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对部分重要的基础性实验技能, 可以独立设课, 注重培养学生心理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基于目前的探讨, 举例来说, 可以考虑设置的专门实验技术基础课程包括:“SPSS 应用” 、“ Matlab 应用” 、“ 质性研究” 、“眼动追踪技术及数据分析”、“ERP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等。

3.3 专业选修课程的实践模块

在这一部分, 我们提出的规划是: 各类专业选修课程均提名了对理解本课程相关领域发展特别重要的一系列经典实验研究。随后, 这些实验研究被划分为多个平行的实践模块, 并与相应的选修课程形成“多对一” 的映射关系, 由此形成了综合性实验层次教学训练的主干部分。学生一旦选修某一门专业选修课, 就必须在课程学习期间选择该课程下辖的一个或多个(取决于课程要求) 实践模块, 完成对应的综合性实验训练。这一课程设置允许我们在基础性实验训练基本完成的前提下, 适时地结合专业课程学习, 把实验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将知识和实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上, 并给他们留出适当的自主选择权, 最终培养学生串联多种实验技术、以及结合实验研究逻辑理解具体专业问题的能力。

3.4 心理学研讨与实践前沿课程

“心理学研讨与实践” 是为创新性实验层次的教学训练而设立的一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角度,使用小班讨论课形式, 课程内容实际上就是要求创新性实验的科研导师指导学生完成较为完整的科研全过程。为了匹配创新性实验层次的要求, 这部分课程仅对部分前期成绩考核优良的学生开放选修,并实行师生双向互选制度。而在课程评价领域, 心理学研讨与实践课程也作出了突破。对学生的评价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以过程评价为主的策略。学生在自主科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得到过程性的评分, 同时对最终科研成果的要求只做参考性规定。

4 小结

在本文中, 作者介绍了一套多层次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 在纵向上梳理了心理学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实验技能、应该有选择重点加深把握的综合性实验研究技能, 以及对未来研究型人才提出要求的创新性实验研究能力, 构建了由三个层次实验训练所组成的综合实验教学训练体系。同时,就多层次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如何在具体实践方面展开, 作者也对配套的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进行了讨论和建议。对传统课程体系的升级、重组和扩展, 使得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均能与课程教学形成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而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也助力了培养心理学高端创新人才的目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