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当前对于音乐表演心理的研究,意境与心境是音乐表演心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冯效刚的《音乐表演心理的几个问题》—文中对意境与心境做了详细解释。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创造境界,即艺术家对于人物、事物以及客观景物情感感受的真实表现。在意境的心理问题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情感、表现情感的艺术再造形象、情感与形象的融合。而“心境”首先就是一种情绪状态,但情绪是一种极为富于变化又难以控制的内心活动过程,并非任何情绪状态都有利于艺术创造力的发挥。从音乐表演心理角度来说,对作品投入适当的感情才能真正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音乐是善于表达感情的艺术,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而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其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深刻揭示和完美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一次演奏会后,一个很客气的女子几乎使我震惊。他说“啊,克拉楼先生。请告诉我,你在奏贝多芬的乐曲时,心理在想什么? ”当然的,我只能想着贝多芬的曲调,我的心完全消失在奏出的音乐里。在演奏的时候,我绝不会想起那一种颤声才是适宜的,那发自我的内心,也即是我最好的奏出。”

因此,在音乐表演中一定要投入自己的感情,才可能生动的传达与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并使听众也受到相同的感动。由此,也可以看出,在音乐表演中,演奏者根据乐谱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从而使其作品表达完整,“情由境发”。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过强或过弱的情绪状态都不利于艺术创造,中等强度的情绪状态最有利于艺术创造。如陈斯馨在《音乐的欣赏》一文中,写到“唱歌就是最好的发泄感情的最好方法,心情愉快的人,常唱(弹)着快乐的歌曲,而失意的人,常唱(弹)着一种低沉悲凉的歌曲,这是一种内心情绪的表现,两者都能使身体健康,调节感情,使心胸轻松愉快,进而恢复良好的精神。”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心境”对于音乐表演的影响,所以就要求我们在音乐表演实践中,合理运用“心境”,不能使情绪失控,而让音乐表演失去本该有的美妙,始终保持着较为充实的情绪才是对音乐表演的认真态度。

相对来说,音乐临场心理对于音乐表演来说也是至关重要,因为表演是转瞬即逝的过程,没有重复,也不可补救。其中在文澜译的《音乐的记忆力》一文中,写到演奏时“注意音乐本身而不去想到听众,这个方法不但可以因此而避免上台恐慌,而且还可以使其不致有忘记谱子的危险。”这是20世纪上半叶这一阶段中专门论述音乐记忆的译文,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记忆力是所有音乐活动的基础、记忆力与联想、钢琴演奏的三种联想状态、自觉的障碍、日常习惯中的变则等等。在音乐表演时,表演者一定要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全神贯注,注意音乐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把自己的全部热情与才能倾注到音乐表演中,发挥出自己最佳的水平。

综合上述的研究说明:在音乐表演心理范畴中情绪、情感因素仍在起作用,并且上升到意境与心境的层次上,并且要求人们在音乐表演与音乐临场表演时,处理好内心的情感状态,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全情投入到表演中,不仅让自己发挥出最佳的水平,也能让听众感受到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情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