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感知或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比感觉更高级的感性映像,它所反映的是当时直接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对象的各种特性的总和?。音响感知,则是指通过听觉达到的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印象和总体知觉。在心理学上,通常把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但两者还是有区别:情感的内涵比较明确、稳定、深刻,常和一定的思想与社会事件的内容方面相联系;而情绪波动较大,也比较短暂、易变,往往和一些具体的情境相联系。感情是伴随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而出现的喜怒哀乐等心理体验活动。音乐是一种长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因此,感情体验这一心理要素在音乐欣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音乐欣赏心理是音乐心理学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是音乐创作或表演的接受环节?,只有通过欣赏者的欣赏活动,音乐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才能够真正实现其存在的价值。音乐欣赏心理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听赏者及其音乐反应,还有对音乐作品内蕴的各种心理状态及其与听赏者心理状态的互动,这决定着音乐欣赏的效果。音乐欣赏心理涉及到人们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理解认识,呈现的是逐步上升的趋势,可以说是从初级层面向高级层面的转化。然而1900年至1919年对于音乐欣赏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方面,我们称其为音乐欣赏心理的初级层面。
音响感知,是指通过听觉达到的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印象和总体知觉。在村岗范为驰的《论音乐之感动力》一中,写到“盖音乐者,能化猛恶之人为温和,化怯懦之夫为勇敢,涵养德性,敦厚风俗。”竹庄在《论音乐之关系》一文中,写到“音乐既关乎德育,则于风俗人心影响尤大 故审音可以知政也”。曾志态在《音乐教育论》文中,说道“ (尚者有尚尚之音乐,颓废者有淫颓之音乐。故音乐足以敦风善俗,亦足以丧风败俗。前者为美的引导,而后者得为恶的媒介。”所以,音乐的音响感知对于人们的生活、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小视的影响。
音乐是一种以声音感人的艺术,对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并在人们这一有机体内产生一定的效果。就像我们听了雄壮的歌曲,就会慷慨激昂,听了快活的歌曲,就会手舞足蹈一样。这对人们的情绪、情感是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我生在《乐歌之价值》文中,写到“音乐对于人心之要求,势力甚强,且有表示激越感情,同化吾人之力。若是者,可名曰音乐之感化力,即为音乐之生命,以之慰藉吾人斋与快乐,亦因之而受人之尊敬与爱好者也。惟其有此势力,故军政用之,藉以鼓励士气振作精神,忘利害生死之念。即在常人心中,恍惚靡定,或穷愁无聊,或暴戾作恶者,得绝妙之音乐感之,立可使其心有所依,有如欣喜恍如置身乐土,忘其有我,此音乐势力所以为伟大也。”
可见,情绪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反映,而音乐的情绪则是通过对音响的感知,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的想象与联想的一种反映。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指人们想出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具体形象。联想则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它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它相关的概念。故而我们在欣赏不同的音乐时产生的情绪、情感自然会是不同的,同时对于社会的影响也将是非同寻常的。
上述为1900年至1919年音乐欣赏心理的研究的初步阶段,同时对于音乐心理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因时代不同产生的音乐、人们感受到的音乐也会有所不同,故人们应该有进行选择性的欣赏,懂得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音响。与此同时则要求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能够给欣赏者提供好的音乐,让人们产生美的心理感受,使其情感与情绪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根据上述冯效刚对于音乐表演心理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展开:理解感知问题、情感体验问题和意境心境问题。而1900年至1919年间对于音乐表演心理的研究主要是在理解感知这一问题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