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至1919年的中国处于各种思潮与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对于音乐教育心理的意识已经在初步的构建。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写出《教育心理学》一书,后来在此基础上于1913年至1914年写出三卷本《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尽管我国在此阶段的音乐教育心理研究还不是很成熟,但中国的乐教却是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思想家的著作中,就有不少教育心理思想。例如:关于学习过程有“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关于因材施教有“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等等。中国古代思想的这些教育心理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但却没有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儒家尊奉为五经之首的《尚书》,其中记载的有关音乐的和谐性、音乐教育的美育特征、音乐审美意识等方面的论述,均为现代音乐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所在。《尚书》实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源头,其中有关音乐道德教化和情感教育及审美意识与听赏能力方面的论述,对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进行的音乐教学活动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向年轻的学子传播美的引路人,而国家、时代、民族对于音乐教育的期待,是要经过音乐教师这一中介来进行实现;而音乐教材是为音乐教师提供可供参考,为学生提供可自学的一个桥梁。学生学习心理会因教师的心理与教材的选择而有所影响。

音乐教育心理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通过目前对它的研究可发现,内容主要涉及:一是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人们对音乐所产生的音乐感觉与知觉;二是在音乐教育中,应该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教学;三是教师的心理与教材也是影响音乐教育心理的重要方面。

情感因素在音乐欣赏心理和音乐表演心理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音乐教育心理研究中同样也少不了情感因素的参与。1904年曾志态写的《音乐教育论》(《新民从报》)一文中,指出音乐教育有调节青年学生心态的作用,这是谈及音乐教育心理问题具有开创性的文章。王国维在《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教育世界》1907年10月第148号)一文中,较具体地分析了音乐教育的心理功能在于:调和其感情;陶冶其意志;练习其聪明官及发生器是也。剑虹在《音乐於教育界之功用》一文中,写到“故中国教育宜注重感情教育。”

这些都说明了情感因素在音乐教育心理研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音乐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的情感得到适度的调节。这对于当时的音乐教育心理研究来说,已具备了初步的意识。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此,对于音乐教育心理的研究,应该主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心理和对教师的心理。

首先,对于学生学习的心理方面应该考虑的是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竹庄在《论音乐之关系》一文中,写到“学堂中,有唱歌一科,蒙小学用单音唱歌,小学以上用复音唱歌,其乐器适于共同唱歌者有三种。”剑虹在《音乐於教育界之功用》一文中写到:“于小学教育,有绝大之关系者四:一曰以音乐输入科学也。嬉戏娱乐儿童天性,今以其性所最近者,唱歌之中,即输入以各科教学,儿童常常复习,了解自。一曰以音乐节其劳逸也。国文算学之后,教以音乐,音乐之后教以修身,难易分配,儿童方不觉其苦。”

上述内容主要涉及的是由于年龄、年级的不同,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会有所不同,当然所进行的音乐教育也应是不同。在当前看来就是,要想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来制定教学任务与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并将其付诸到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当中。

其次,在音乐教育心理学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的心理。音乐教师是向年轻的学子传播音乐知识、音乐美的使者。国家、时代、民族对与音乐教育的期待,都是要通过音乐教师这一中介来实现的。1904年曾志态撰写的《音乐教育论》(《新民从报》),指出“凡欲发达一种事业,必先求发达之利器,音乐亦何独不然。今请揭其利器之要如左。一、培养本国音乐教师。二、雇用外国音乐教师 ”其中第一点说的就是要培养本国的音乐教师,可见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占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再次,音乐教材在音乐教育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为音乐教师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蓝本,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可以自学的渠道。所以,音乐教材的选择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影响。1900年至1919年间,中国的音乐主要是借鉴西方,留学的音乐家陆续回国后所宣传的思想也大致都是西乐思想,所以就导致学习西乐思潮的迅速形成,有些是全盘西化,有些则主张要以西乐为主的前提下,进行改造中国的音乐,还有就是要复古与袭西并进。这就出现了关于音乐教材到底该作何选择的一个问题。如竹庄在《论音乐之关系》(《女子世界》1904年第8期)中指出“且音乐感人之深、关系之大,尤非若他种学科可权用外国成法也 故我国学堂之设歌唱,必宜斟酌,非可借用英、美等国之歌,亦非可用日本歌也。”提倡音乐教材的本土化。然而在吴福临的《小学唱歌之实验》一文中,对教材的选择这样描述到“教材;学科之利器,即教材是。而教材必取其程度适当,趣味丰美者,敝校之唱歌教材 因时制宜,错综采用。盖儿童之乐趣,在歌谱者少,在歌词者多,固当因势利导,不虑浅白,只忌艰淫,近来之教授唱歌者,多以文言而读国语,临颇以为不必。”

这说明教材也是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选择,并因时制宜、因势利导的来进行音乐教学。

从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心理范畴的研究来看,学生学习的心理占据主要地位,不管是从教师的培养还是教材选择来分析,首要考虑的都是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从而建构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爱好。同时,上述的研究也为下一阶段的音乐教育心理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同时也提供了可以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