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Seattle)是1993年美国上映的一部爱情电影,小男孩乔纳在圣诞平安夜给电台广播节目打电话,希望主持人帮他爸爸山姆再找一个妻子,故事剧情便由此展开。从电影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美国,电台心理和情感类热线节目有很高的收听率。实际上,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电话普及,类似的广播节目在中国内地开始出现并流行起来。直到今天,这类广播节目依然是许多电台的重要栏目,拥有大量听众。心理咨询广播节目的性质与特点
严格讲,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和规范的心理咨询并不是一回事,二者有很多差异。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他面对的是一个特定的求助者,为其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其影响基本上也只限于求助者一个人。咨询师会耐心倾听求助者倾诉,以此帮助他释放情绪,从中发现其心理状态。咨询师对求助者的言行持中立态度,不会作道德评价。心理咨询的私密性很强,咨询师对求助者的个人隐私严格保密。而在心理咨询广播节目中,并不要求主持人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主持人除解答求助者的问题外,服务对象还包括其他正在收听节目的人。考虑到收听率,所以侧重于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话题,不会让求助者琐碎杂乱地倾诉,也不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持续深入地探讨。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广播节目坚持主流价值、导向意识,不能任由听众发泄情绪,或表达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羡慕腐败、赞赏“小三”、看不起工人农民等错误观念。虽然广播节目“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它暴露个人身份和信息的风险较大。
以上分析说明,心理咨询节目的性质仍是一种广播节目,它关注人的心理问题,具有心理咨询的某些特点。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一出现,就迅速风靡全国。后来都市报、电视上也有了类似的栏目,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们有一些差别:广播节目侧重于心理问题,而报纸、电视栏目侧重于感情问题。报纸上的这类栏目,可以称作“情感倾诉”,基本形式是当事人讲述自己的恋情、家庭故事,记者整理发表,最后配一个记者感言或采访札记。它的卖点在于情节曲折,有故事性。电视上的这类栏目,较准确的名称是“情感访谈”,是把当事人请到演播室,在镜头前敞开心扉,讲述恋爱、婚姻、家庭问题,主持人和专家帮助解决。为提高收视率,这类电视节目不仅要求有故事,还强调矛盾冲突,接近于戏剧表演。
相比之下,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广播比其他媒体更有优势。正因为此,前些年广播媒体受到电视、互联网等严重冲击,而心理咨询节目的收听率一直比较稳定。
当前中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加上生活节奏快,各种心理问题呈现多发态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很大需求。但由于国内心理咨询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鱼龙混杂,可信度较低。电台作为公共媒体,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公信力,又是免费咨询,因此很多人有了心理问题,更愿意求助于电台心理咨询节目。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电台的心理咨询节目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形式单一,基本上是主持人坐在直播间里接听咨询电话,通过交谈、劝说进行心理疏导。话题范围比较狭窄,跳不出“性”“情”“家”等几个字。很多主持人缺乏心理咨询技巧,对求助者态度武断急躁,甚至恶语相加,对其心理造成二次伤害。所以有人说,打电话咨询的人不是求助,而是找骂;主持人不是疏导,而是添堵。凡此种种,都影响着心理咨询节目的质量和社会效果。
对办好心理咨询广播节目的建议
随着广播媒体的逐渐“回暖”,可以预见,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在未来几年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但要保持生机活力,提高节目水平,增强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第一,主动设置话题,拓宽关注范围。
客观地看,心理咨询广播节目话题集中于恋爱、性、婚姻和家庭问题上,有其合理性。婚恋、家庭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很多困惑和心理问题都由此产生,或与之相关;心理咨询节目的听众中,有相当多是青年学生、进城务工者,他们面临最多的是这类问题;从收听率角度看,这类话题对绝大多数听众都有吸引力,是听众兴趣的“最大公约数”。
但是,人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心理问题也多种多样。例如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盲目攀比生活消费、人际关系紧张、害怕就业找工作、网络游戏上瘾等问题,近年发生的校园投毒、自杀、虐待动物等事件,就暴露了一些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在上班族中,买不起房、长期加班、晋升无望、同事矛盾、失业等,都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各种突发事件,如地震、火灾、车祸重伤、被查出癌症等,也会对人造成严重心理打击。心理咨询节目对这类问题应该主动关注,进行抚慰、疏导或矫治,以此来拓宽心理咨询的范围。
为了提高这些心理问题咨询的吸引力,电台可以根据新闻事件或者时间节点主动设置话题。比如出现大学生自杀新闻后策划一期有关节目。第二,用好各种沟通交流工具,增强互动参与。
心理咨询节目中,打电话咨询的听众被称作积极听众,其他在收音机前听节目的称作消极听众。互动、双向传播是现代传媒的重要特征。如果消极听众也能参与进节目,感受、想法有了表达渠道,疑问困惑得到了解答,节目的效果会大大提高。对积极听众来说,有很多人关心他,他会感到不再孤单无助。
让消极听众参与到节目中途径有很多种,除传统的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外,当下流行的各种网络社交工具,如QQ、微博、微信等沟通平台可以同时开通。这样能大大增加节目的黏性,留住一大批忠实听众。消极听众的参与,会增加主持人的工作量,但也会帮助主持人。例如有一个节目中,打电话咨询者把性自由理解为性放纵,把不负责任的性行为视作正常,主持人从公序良俗、道德情操、身心健康等多角度讲道理,收效不佳。这时另一名听众打进电话,讲述自己以前也有类似的观念和行为,结果给自己酿下无尽苦果,也对家人和其他一些人造成伤害,这样的现身说法有很强说服力,使咨询者纠正了自己的想法。现在的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很多是在午夜播出,为了便于更多人收听参与,可以考虑适当提前,比如晚间10点开始。
第三,主持人与嘉宾互补,提高节目质量。
办好心理咨询节目,主持人是关键。优秀的心理咨询节目主持人,应该既具有主持广播节目的通用技能,又掌握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能。
2003年以来,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有些主持人通过参加培训、考试,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这对于提高心理咨询节目质量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也不能对这种作用估计过高。心理咨询是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一个优秀心理咨询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以及足够的人生阅历。很难想象,一个20多岁的未婚咨询师能帮助中年夫妻解决婚姻中遇到的问题。普通人要对人生与社会的各种问题达到“不惑”境界,并且能为别人指点迷津,一般需稍大的年龄。
作为节目主持人,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专家型主持人。对电台来说,更切实可行的办法是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当“外援”,与电台主持人共同主持节目。嘉宾主持人负责具体专业咨询服务,电台主持人调控谈话内容、方向等,并与室外听众互动。
采用双主持人形式,有利于缓解电台主持人的工作压力。一人主持心理咨询节目,既要讲求心理咨询效果,又要体现广播节目特点,一两个小时直播下来肯定身心疲惫。另外,心理咨询接触的一般为负面信息,即使是自我平衡能力很强的人,时间久了心情也难免受到影响。在心理咨询节目中,一些主持人言语武断缺乏耐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积累了太多负面情绪。两个人主持节目,彼此支持配合,能够减轻心理压力。
为保证嘉宾主持的效果,电台可以联系一批高水平、各有专长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建立专家库。
第四,线上与线下联动,确保咨询效果。
根据咨询时间长短,心理咨询分为短程咨询、中程咨询和长期咨询。短程咨询一般在1至3周之内,适于解决一般心理问题。中程咨询在3周以上、3个月之内,适用于心理健康遭到破坏,出现较严重心理问题的人。长期咨询时间在3个月以上,主要是针对严重心理问题或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
很多心理问题日积月累而成,解决起来也需要时间。相当多的求助者经过一次节目咨询只是有了些初步效果,如果不进行连续咨询,就会半途而废。但心理咨询节目的时间总是有限的,针对一个求助者进行连续跟踪式的咨询并不现实。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线上线下联动,为一次咨询不能解决问题的听众提供后续服务。栏目可以搭建专门平台,或者依托电台的听众服务部门,组织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开展公益活动,为一些问题较轻的求助者提供免费咨询服务。电台还可以与一些水平高信誉好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对由心理咨询节目转来的求助者在收费上给予优惠。心理咨询节目成为正规心理咨询的入口,线上线下联动,广播咨询与门诊咨询对接,这样,心理咨询的实效性就有了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