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要运用心理疏导,运用心理疏导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心理疏导有什么意义?研究者们各自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其一,有学者从分析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联性入手,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都是处理人们思想或心理问题的方法和艺术,两者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具有心理疏导的功能,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思想问题的解决,心理疏导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能保证心理疏导的政治方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认为在新时期,引入心理疏导是一种必然趋势。

其二,有研究者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了论证,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视角侧重于教育者和教育内容,而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研究不够。这使得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难以确立,教育对象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灌输的内容,难以将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在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日益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得到认同的今天,需要加强对教育对象的本体研究,重视个体基于心理而引发的思想品德运动变化规律,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更加全面、系统地研究教育对象,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入手,科学运用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因而,他们认为思想政治心理疏导在客观上可以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倍增器”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真正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敏感性、预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准确性,培育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提高工作技能。

其三,也有学者从现实需要出发进行论述,他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党的中心任务的确定调整其自身工作重点。在革命和战争年代,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也要随之调整。尤其是我国社会目前正处子急剧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都对人们的认知、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起巨大冲击,再加上各种社会思潮、生活态度、道德价值互相激荡,引发社会不同矛盾日益,导致各种形式前理问题、社会问题也纷沓而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繁重、工作更艰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注重心理疏导,从解决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入手,挖掘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提高道德选择能力,以及增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观点认为,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武器。

其四,还有学者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出发,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必要性。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即为政治斗争和生产斗争服务,把教育对象当作会发展的工具,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格、提高人的素质,为人的成长服务,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该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运用心理疏导方法来塑造人格、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理念,为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价值支持力量。因此,该观点提出,注重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当前社会心理问题多发多态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