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体育档案工作中,过于偏重收集运动员训练、成绩、品德鉴定等方面的材料。而忽视了记录心理健康状态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因此,通过建立和研究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给予运动员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已成为我国体育界和档案界共同关注的新课题。
1.明确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建档程序。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是一个系统过程,按照先后顺序,需经过如下三个阶段:一是确定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包括运动员的自然状况及家庭情况,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身体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特长等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受教育水平、职业、人际关系重大变故等:运动员心理发展状况和心理教育工作方面的资料,如运动员的自省材料、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各种鉴定评语:心理素质教育和辅导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如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过程、运动员心理分析及教育x,/策、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UPI)问卷调查、SCL一90测量表等。二是选择适当工具进行测量。迄今为止,我国运动心理学实验中的绝大多数测量32具是借用普通心理学的常用测量32具及国外的常用测量工具。目前,许多运动心理学家正在致力于设计、发展和完善适用于体育运动特点的测量工具,如马腾斯的“运动竞赛焦虑测验”、“竞赛状态焦虑问卷”,奈特弗的“注意方式与人际交往方式问卷”、“体育成就动机量表”、“运动归因方式问卷” 等。三是对测量结果的整理与建档。首先是对测验数据的客观统计,可通过统计软件和计算机来完成:然后是对统计结果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要提出心理教育策略;最后是设计心理健康档案的表达方式.如文本的形式、音像的形式等,从而完成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的整个建档程序。
2.明确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和管理原则。在建立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之前,应先聘请专家根据各体育训练中心的具体情况制定标准,再由心理教育者根据标准运用多种方法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并设计合理的心理健康档案内容结构,最后由专业人员对资料进行实事求是、科学辩证、客观公正地分析, 并根据结果围绕如何发展能力、培养创造力、优化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提高运动员成绩等方面提出培养建议, 进而建立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在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心理健康档案中的材料应客观、真实地反映和记录运动员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不能主观臆测,随意增减或更改记录。二是发展性原则。除每年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等全面普查外.在归人心理健康档案之后,还要经常检查了解运动员心理发展动态, 及时加以补充、修改。三是连续性原则。保证心理健康档案材料连续完整.为教练员研究运动员心理轨迹、查找心理疾病原因及有效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四是保密性原则。建档时应尊重运动员个人信息的隐私性,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不轻易向非专业人员提供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档案材料。五是教育性原则。把建立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视为运动员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建档过程中增强对运动员心理的了解和运动员对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意义和基本程序的了解。六是经济性原则。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力求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获得最大的效果。
3.完善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管理机制。首先.制定《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条例》,明确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性质、任务、特点、体制,并对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管理32作的各项内容进行规范 其次, 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应保证组织机构落实,职责任务明确.明确管理体制与领导关系.建立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根据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的数量配备适当人员,做到人员落实、管理规范、运作有序。
4.建立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体育训练中心要积极研发基于网络平台的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系统。一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运动员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中的优势,确保心理健康档案动态更新。二是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传输信息快、交互性强且具有保密性等特点, 扩大心理健康档案系统的应用范围.丰富心理健康档案应用的主体对象。通过系统网站,心理辅导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就心理问题进行指导.甚至可以聘请专家组织网络视频讲座为运动员服务.遇到个别情况可单独进行网下指导. 避免出现人员不够、时间紧张、运动员不敢面对面地进行心理咨询等情况的出现;教练可以通过网站对运动员实时作出评价,及时了解运动员心理变化动态.并结合专业心理教育人员的建议开展工作;运动员可以通过网站就相关问题与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交流.并可以根据教练的评语,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作出自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