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标题:办公空间室内设计中的心理环境因素研究

室内设计旨在创造出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生态的室内环境,以满足使用者的物质功能需要和精神功能需要。当今室内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此对人们心理环境因素的关注尤为迫切。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联系到办公空间室内设计来看,除了应当满足办公空间中与人们呈显性相关的物理环境、生理环境和视觉环境这些基本需要之外,更应该关注与人们呈隐性相关的心理环境因素,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在办公空间中如何实现人们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也是当今室内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领域感与个人空间、距离感与就座选择、安全感与方位感、私密性与公共性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 办公空间室内设计中的心理环境因素研究

1.1 领域感与个人空间

领域感是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占有一个特定的“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范围,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领域感与个人空间范围的概念密切相关。萨默(Robert Sommer)曾这样描述个人空间的概念:“个人空间是指闯入者不允许进入的环绕人体周围的有看不见界限的一个区域。像叔本华寓言故事里的豪猪一样,人需要亲近以获得温暖和友谊,但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相互刺痛。个人空间不一定是球形的,各个方向的延伸也不一定是相等的⋯⋯有人把它比作一个蜗牛壳,一个肥皂泡,一种气味和一个‘休息室’’’[ 。如果把这种个人空间比作成一个围绕人身体周围而又看不见的“肥皂泡”,那么当自己的“肥皂泡”与他人的“肥皂泡”重叠时,我们就会尽量避免由于这种重叠所产生的不舒适感。由此不难理解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总是随时调整自己与他人所希望保持的间距,维持自己在空间环境中的领域感的原因。关于个人空间的大小,Horowitz等人的试验表明个人空间的前部较大,后部小些,两侧更小 引。《日本建筑设计资料集成》(2O03)则通过东京大学的研究对个人空间的领域尺寸做出了界定 ,指出个人空间的二维尺寸为前方1。5 m,后方1。1 m,左右各0。63 m,平面面积约为3。3 m2;同时进一步明确个人空间的三维空间高度约为2。4 11,体积为10 m3。这对于室内设计中界定个人空间的尺寸提供了一个边界范围。与传统的单间办公室不同,在开放式办公空间和景观式办公空间中,员工们在开敞的空间中一起工作,并没有单间办公室中由隔墙所形成的“实体边界”,这时个人空间的范围无形中形成了一个“虚体边界”,由此获得了个人领域感的最小范围。更大范围领域感的获取则是通过室内空间界面装修形成实体边界而得以实现的,办公空间中常以墙体或者隔断和办公家具以及绿化陈设来实现。这些实体边界不仅提供领域感和私密性,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如单间办公室则多为上级领导所使用;通过墙体分隔的单间办公室其领域感和私密性就比隔断分隔要强,隔断本身的长度高低也可以反映领域感和私密性的大小及强弱程度,随着个人需要层次的不同,领域的特征和范围也不同。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或工作环境中,明确各人的范围,使人能看到个人控制或占有的范围十分重要,因此把握办公空间中各个领域的度便成为设计的关键。

1.2 距离感与就座选择

距离感是个人空间领域自我保护的尺度界定。较之领域感关注的是个人空间的边界,距离感则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间距。人们总是根据亲疏程度的不同来调整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距。1966年,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1)在其著作《看不见的向量》中提出了“接近学”(Proximics)~目的概念。霍尔根据人们之间的心理体验,按照人与人交往的亲疏程度,将人与人之间的间距划分为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4种心理距离,并且将每种距离进一步又划分为接近相和远方相两个层次。尽管霍尔一再强调其论述的这些空间尺寸仅仅是根据北美社会白人中产阶级的习性而得出的,并指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距离感的尺度是不同的,然而其研究对我们仍具有重要启示。就办公空间室内设计来讲,距离感的控制反映在人们在就座时选择座位的不同所暗含的心理特征。以会议桌的就座选择为例,人们在选择座位的不同方式上所带来的不同间距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际关系。假设A与B谈话,B可以采取几种不同的位置。B1是边角位置;B2是合作位置;B3是竞争、防御性位置;134是独立位置。会议桌的座位位置也可以反映空间中人们地位的高低,若会议室的门开在B的后方,A的位置则为最高位置,B的位置次之,再依次为C、D、E的位置。不同会议桌桌椅布置方式也有不同的暗含内容,图4更适合商务谈判性会议的布置谈判双方人员分别坐于长条形会议桌长边的两侧,具有较强的对立性和严肃性;同时谈判双方的中心人物A和B的座椅也会和其他人有所区别,以暗示其居于团队的核心地位。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论文标题:办公空间室内设计中的心理环境因素研究

室内设计旨在创造出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生态的室内环境,以满足使用者的物质功能需要和精神功能需要。当今室内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此对人们心理环境因素的关注尤为迫切。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联系到办公空间室内设计来看,除了应当满足办公空间中与人们呈显性相关的物理环境、生理环境和视觉环境这些基本需要之外,更应该关注与人们呈隐性相关的心理环境因素,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在办公空间中如何实现人们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也是当今室内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领域感与个人空间、距离感与就座选择、安全感与方位感、私密性与公共性4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 办公空间室内设计中的心理环境因素研究

1.1 领域感与个人空间

领域感是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占有一个特定的“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范围,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领域感与个人空间范围的概念密切相关。萨默(Robert Sommer)曾这样描述个人空间的概念:“个人空间是指闯入者不允许进入的环绕人体周围的有看不见界限的一个区域。像叔本华寓言故事里的豪猪一样,人需要亲近以获得温暖和友谊,但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相互刺痛。个人空间不一定是球形的,各个方向的延伸也不一定是相等的⋯⋯有人把它比作一个蜗牛壳,一个肥皂泡,一种气味和一个‘休息室’’’[ 。如果把这种个人空间比作成一个围绕人身体周围而又看不见的“肥皂泡”,那么当自己的“肥皂泡”与他人的“肥皂泡”重叠时,我们就会尽量避免由于这种重叠所产生的不舒适感。由此不难理解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总是随时调整自己与他人所希望保持的间距,维持自己在空间环境中的领域感的原因。关于个人空间的大小,Horowitz等人的试验表明个人空间的前部较大,后部小些,两侧更小 引。《日本建筑设计资料集成》(2O03)则通过东京大学的研究对个人空间的领域尺寸做出了界定 ,指出个人空间的二维尺寸为前方1。5 m,后方1。1 m,左右各0。63 m,平面面积约为3。3 m2;同时进一步明确个人空间的三维空间高度约为2。4 11,体积为10 m3。这对于室内设计中界定个人空间的尺寸提供了一个边界范围。与传统的单间办公室不同,在开放式办公空间和景观式办公空间中,员工们在开敞的空间中一起工作,并没有单间办公室中由隔墙所形成的“实体边界”,这时个人空间的范围无形中形成了一个“虚体边界”,由此获得了个人领域感的最小范围。更大范围领域感的获取则是通过室内空间界面装修形成实体边界而得以实现的,办公空间中常以墙体或者隔断和办公家具以及绿化陈设来实现。这些实体边界不仅提供领域感和私密性,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如单间办公室则多为上级领导所使用;通过墙体分隔的单间办公室其领域感和私密性就比隔断分隔要强,隔断本身的长度高低也可以反映领域感和私密性的大小及强弱程度,随着个人需要层次的不同,领域的特征和范围也不同。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或工作环境中,明确各人的范围,使人能看到个人控制或占有的范围十分重要,因此把握办公空间中各个领域的度便成为设计的关键。

1.2 距离感与就座选择

距离感是个人空间领域自我保护的尺度界定。较之领域感关注的是个人空间的边界,距离感则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间距。人们总是根据亲疏程度的不同来调整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距。1966年,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1)在其著作《看不见的向量》中提出了“接近学”(Proximics)~目的概念。霍尔根据人们之间的心理体验,按照人与人交往的亲疏程度,将人与人之间的间距划分为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4种心理距离,并且将每种距离进一步又划分为接近相和远方相两个层次。尽管霍尔一再强调其论述的这些空间尺寸仅仅是根据北美社会白人中产阶级的习性而得出的,并指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距离感的尺度是不同的,然而其研究对我们仍具有重要启示。就办公空间室内设计来讲,距离感的控制反映在人们在就座时选择座位的不同所暗含的心理特征。以会议桌的就座选择为例,人们在选择座位的不同方式上所带来的不同间距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际关系。假设A与B谈话,B可以采取几种不同的位置。B1是边角位置;B2是合作位置;B3是竞争、防御性位置;134是独立位置。会议桌的座位位置也可以反映空间中人们地位的高低,若会议室的门开在B的后方,A的位置则为最高位置,B的位置次之,再依次为C、D、E的位置。不同会议桌桌椅布置方式也有不同的暗含内容,图4更适合商务谈判性会议的布置谈判双方人员分别坐于长条形会议桌长边的两侧,具有较强的对立性和严肃性;同时谈判双方的中心人物A和B的座椅也会和其他人有所区别,以暗示其居于团队的核心地位。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3 安全感与方位感

本文所谈到的安全感主要涉及在办公空问中人们在心理感受层面上所获得的安全感,而非建筑物质性层面上的安全性。在现代高层玻璃幕墙办公建筑中,整面的大玻璃窗将户外的阳光和城市景观引入室内,但是当人们站在大玻璃窗前往下看去的时候则犹如置身于悬崖边上,会感觉要跌落下去,并产生恐高的心理,缺少一种安全感。20世纪6O年代美籍日裔建筑师雅马萨奇(Minoru Yamasaki)设计的当时世界最高的建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则是一个成功处理此类问题的典范。他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认为让人能够身在室内而能体验到户外的景观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使人有安全感,而不应该用全玻璃的办法让人感觉似乎暴露在户外。为此,他采用了开窄而长的玻璃窗的办法,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窗子的宽度只有566 1Ttn2,高度为2 340 mm,即使在11O层高的楼层上向外观望也很有安全感。在当今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不断高速更新的时代,面对片面追求“新奇与个性”的建筑外观与人的使用需要,甚至是心理需要的建筑不断出现的今天,雅马萨奇的设计无疑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反思。在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建筑与室内设计中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要之后,如何使之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是我们今后在设计实践中应当探索的一个方向。人们判断自身所处位置的方位感,以及由此衍生的与外界联系的畅通性,也是衡量安全感的因素之一。方位感是人们在空间环境中判断自身在环境中的位置的心理感受,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一方向混乱的室内环境与外界联系的畅通性是受阻的,对于业务往来者来说,这种环境会使他们迷失方向,感到难以停留,从而产生逃离的愿望。因此在办公空间中,应当注意室内空间的易识别性。例如可以通过在内部空间组织设置明确的中心或突出的中心标志物、在通道或垂直交通处设置有导向的标识系统、针对特定功能空间设置醒目的标识等方式来实现。

1.4 私密性与公共性

私密性的需求是人的一项基本心理需求,它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个人或人群可调整自己的交往空间,可控制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保持个人可支配环境,表达自己和与人交往自由的需求,即个人有选择独处与共处的自由。在办公空间的设计中,应注意在办公建筑公共空间中对人的私密需求的关照,可以以不同的空间分隔手法为人们提供不同功能需求的个人空间,分隔手段可以将封闭式、半封闭式和开敞式等多种处理手法结合使用,如图7所示。公共性作为人的另一项社会性需求,是指人渴望交往的需求。个人的心理活动与人际交往紧紧相连,需要与别人共同使用空间并参与公共活动。现代办公空间中常常设置有公共交往空图7 1985年比乐·斯顿夫为赫尔曼·米勒有限公司设计的办公室家具和隔墙系统问,如休息室、茶水间、酒水吧等。这类空间是具有高情感,高凝聚力的办公空间所必需的,同时也是办公空间是否人性化的重要标志。交往空间的多种多样,使办公形态也呈现出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局面,而且能180 ·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第27卷同时满足人们对私密性及公共参与的需求。私密性与公共性是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体,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满足私密性的需求不仅是提供给人们一个封闭的空间,它的重要含义在于人们在交往中有选择独处还是共处的自由,即私密性中还包含着公共性。另一方面,公共性中也包含着私密性。例如在大型公共开敞办公空间中,就是通过隔断工作台的布置以及隔断的围成程度来形成相对的私密性。现代办公空间室内设计中求得私密性和公共性这两者的平衡,其表现形式就是提供给人们选择的多样性,人们可以方便地选择独处与参与,这就涉及到对办公空间中封闭与开敝的处理、创造多功的可供选择的交往空间,因此办公空间中还应该保持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有效过渡或柔性接触E引。

2 结束语

领域感与个人空间、距离感与就座选择、安全感与方位感、私密性与公共性是办公空间中较为突出的心理环境因素,然而人们的心理需要是多层次的,更是复杂的,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在设计中使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得以兼顾和平衡。正如丘吉尔所言“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人类虽然已经适应了自己创造的人工环境,但是在心理上仍然有强烈的渴望与自然接近的需要。在办公空间室内设计中还要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努力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让自然渗人到室内,室内融于自然,满足人们渴求自然这一最为本能的需求,从而更全面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