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生活与空间

人们每天都要展开和进行自身的各种行为:早上起来洗漱、梳妆、早餐、上班、上学,有开车的、骑自行车的、走路的。似乎每个人行为活动各不相同.无规律可言.然而仔细分析和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其中有一定的倾向性和规律性。其中有每天都按常规话动的人.也有每天活动都完全不同的人.更多的人是平日活动有规律.到节假日随意安排活动。就人的个体来说。人的行为没有一个规定性,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行为特征,而对于一个人群而言。一个共同的意愿或共同的行为,则可能产生共性和规律。我们可以在一些公共场所,如车站、商店、广场等空问场合。发现这些行为的规律和特征。空间设计合理可以使人们的行为与活动变得顺畅和有序.反之。则会影响和妨碍人们的正常活动。如现在的许多中小学门口,每天到上学和放学的时间.几乎天天会造成交通堵塞,大量的人流、 车流与接送子女的汽车等形成拥挤混乱的场面。这些都是由于在空间规划和设计时缺少对人的行为的预先考虑和估计.造成了人行为和活动的不便。

二、人的行为与空间的设计

空间是服务于人的。建筑空间为人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场所.没有特定的环境与场所。人的许多行为也就不会发生,同时,人的行为也影响着空间的设计。过去,许多建筑师过多地强调建筑对于人的作用.形成“建筑决定论”。要求人们按照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去使用和感受环境。但是他们忽视了 人是行为的主体.只有人才是活动和行为产生的真正动因。空间与行为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的空问没有任何意义。反之,若没有空间和环境作为依靠.人的行为也就不会发生。因此,了解和研究人与环境.空间与行为、心理的关系,研究人的特定行为需要什么样的特定空问环境。空间环境究竟会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个设计师必须的工作。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才可能有依据,创造符合人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空间环境。空间的组织和设计实际上是充当行为导演的工作,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行为和心理的因素.根据人的需求、行为规律、活动特点、心理反应和变化等进行空间的构思,设计创造出人性的空间.以满足人的各方面需要。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一、人的生活与空间

人们每天都要展开和进行自身的各种行为:早上起来洗漱、梳妆、早餐、上班、上学,有开车的、骑自行车的、走路的。似乎每个人行为活动各不相同.无规律可言.然而仔细分析和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其中有一定的倾向性和规律性。其中有每天都按常规话动的人.也有每天活动都完全不同的人.更多的人是平日活动有规律.到节假日随意安排活动。就人的个体来说。人的行为没有一个规定性,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行为特征,而对于一个人群而言。一个共同的意愿或共同的行为,则可能产生共性和规律。我们可以在一些公共场所,如车站、商店、广场等空问场合。发现这些行为的规律和特征。空间设计合理可以使人们的行为与活动变得顺畅和有序.反之。则会影响和妨碍人们的正常活动。如现在的许多中小学门口,每天到上学和放学的时间.几乎天天会造成交通堵塞,大量的人流、 车流与接送子女的汽车等形成拥挤混乱的场面。这些都是由于在空间规划和设计时缺少对人的行为的预先考虑和估计.造成了人行为和活动的不便。

二、人的行为与空间的设计

空间是服务于人的。建筑空间为人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场所.没有特定的环境与场所。人的许多行为也就不会发生,同时,人的行为也影响着空间的设计。过去,许多建筑师过多地强调建筑对于人的作用.形成“建筑决定论”。要求人们按照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去使用和感受环境。但是他们忽视了 人是行为的主体.只有人才是活动和行为产生的真正动因。空间与行为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的空问没有任何意义。反之,若没有空间和环境作为依靠.人的行为也就不会发生。因此,了解和研究人与环境.空间与行为、心理的关系,研究人的特定行为需要什么样的特定空问环境。空间环境究竟会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个设计师必须的工作。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才可能有依据,创造符合人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空间环境。空间的组织和设计实际上是充当行为导演的工作,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行为和心理的因素.根据人的需求、行为规律、活动特点、心理反应和变化等进行空间的构思,设计创造出人性的空间.以满足人的各方面需要。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三 基于人的行为模式设计空间

当然,在一些学校初建的时候.还没有今天如此普及的私人汽车,学生上学也不必由父母接送.但是如今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建筑师和设计师必须了解和熟悉这些变化、发展的新情况。如何面对这些变化和洞悉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呢?这需要我们追溯到本源.即对人的行为模式有一定的了解。行为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模式有三种:一是必要性行为,指带有功利性的,有直接目标的行为:二是自主性行为,指自发的、随机选择的行为,有相当的随意性:三是社会性行为。一般由他人或他享引发而产生。无论是哪一种行为模式都可能会与空间环境产生一定的关系.可以起到诱发人的活动动机的作用。同样。也可以起到制约人的活动的作用。人的行为与空间有联系,人的心理与空间环境更加密切相关,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反应,无论是一般心理反应(共性)或是特殊心理反应(个性),都是我们组织和设计空间时的一方面依据。人对空间环境的一些基础性的心理需求,如开敞感、封闭感、舒适感、可识别性等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也是我们在设计之初能够预见到的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点是我们在设计空间时必须认真考虑的:

1.领域意识与人际距离

动物出于生存的需要.有强烈的领地占有的本能,而人也同样有这种领域的本能和意识。人的周围好像有一个“气泡”。在公园里,当一个人在长椅的中间坐着,如果不是周围没有可坐的位子的情况下。陌生人一般是不会在你的边上去坐;海滩 上.当你支着一把伞或铺着一块毯子,人们也不会随意进入这 个范围,因为这是领域的标识;在候车室里,互不相识的人总是先选择相间隔的位子坐.只有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后来的人才会去填补空缺的座位。这些现象都是领域意识作用于人们行为的表现。在社区中人与人的接触距离可以控制人们的交际圈.由于人不同的活动类型.接触的对象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社区广场的大小、尺度,休息座椅的布置方式等必须要考虑领域性和人际距离因素。

2.安全性和依靠感

人出于防卫的本能而要求保证自己的安全范围或领域.会尽量隐蔽自己而面向公众.从而让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位置.这是带有潜意识的行为,这也许是所有动物具有的利于防卫和攻击的一种本能。例如:在悬挑过长的雨篷下,人们不愿意长时间停留,尽管知道它并不会垮下来。有时空问过大,会使人产生恐惧感.宁可选择小空间以满足安全的心理。在公园、广场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人们喜欢在靠树、台阶、围墙等背后有依靠物的地方就座,广场的中间或四周开敞的位置往往会空着。人有时愿意去观察和注意别人,而被公众注视则会感到不安。在许多公共的空间里,可以发现空间中人的分布并不是平均的,往往是边角、墙边、廊、绿地等滞留的会较多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于依靠感的需求。研究和掌握人的这些行为和心理特征,有助于在空间设计中考虑人流的运动。人群的分布.空间的中心位置等,利于有效而合理地组织空间。

3.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除了上述的安全性外,人还有保证自己个人私密的需要,保证自己或小团体的私密要求,这是更高的心理需求。在各种空间场合里。人会有各种不同的私密要求,从视、听方面保持隐密性,不希望别人去了解他们。在家庭里,客厅是公共活动区域.而卧室、书房则是私密区域。公共空同里。人们也同样有私密需要。在餐厅里有包房、雅座,即使在大堂空间里,人也常常首先占据靠窗、靠隔断的位子。现代办公空间里。虽然强调人员问的交流。但是一定高度的隔断还是需要的。经理的办公室一般都还是采用封闭的空间。或是玻璃隔断。以使视线连通但声音隔绝.保持必要的私密性。在没有独立空间的情况下,人们也有尽端趋向。如在餐厅里,人们一般不希望在门口和人流来往频繁的地方就座,喜欢找尽端的地方;学生公寓里,也往往是尽端的床位先被占有.这样能使自己处于一个相对安静,避免被人打扰的环境。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4.参与与交往愿望

人是社会性的人,不能离开社会.参与与交往的愿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人的智慧,人的能力,人的审美,人的健康等一切都是在与人交流的基础上才可能成长和拥有的。合适的空间环境将有助于人的交流,反之,将会制约人的相互交流。“共享空间”是美国著名建筑师约翰·波特曼根据人们的交往心理需求而提出的空间理论。“共享空间”的本质意义在于.将各种空间要素和性质集合在一起。设计一个便于人们进行各种不同层次交流的空间场所。如打破室内外的界限.将自然景物引进室内,将休憩所需的静态空间和动态的活动空间相结合.空间的相互流通和渗透等。共享空间使人们有观赏和活动参与。的自由选择机会,符合了人们进行交流的各种心理需要。如今.“共享空同”在世界各国都得到普通应用.人的参与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参与,二是间接参与。直接参与是指人喜欢直接加入~种活动,譬如公共广场中锻炼身体、跳舞等;间接参与指人喜欢作为观众或听众介入活动。在许多自发的社会性活动中。人们往往先是作为观众或听众处在空间的边界位置。随后情绪被调动,最后自己参与活动。进入到空间的中心位置,因此,边界具有行为的诱导性和扩散性.这就是“边界效应”。了解和合理运用边界效应也是在空间设计中考虑人们心理因素的重要方面,许多广场的设计就合理地利用边界.把“观赏”和“参与”两种活动所需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

5.从众心理

人还有从众的心理倾向。尤其是自己没有主意,无法判断的情况下更容易从众。如紧急事件中.火灾或突发事件的混乱

中,人们往往会盲目地随着大多数人奔跑,实际自己并不清楚出El在哪个方向。在商场、展览会上。当人们没有明确方向的时候,也往往是随大流。因此,在一些公共空间里,要有意识地组织和安排交通和人流的运动去向

6.喜新、求异心理

常见的事物或者特征不明显的环境往往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甚至视而不见。但一件新奇的事物和从没有见过的、特征鲜明的环境却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在商店建筑、娱乐建筑、观演建筑等的门面和内部空问的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形、色、光的手段创造新的、变化的、具有个性的形象。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四、小结

总之。空间设计是对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和心理进行某种预测,对场地进行划分和再组织。预测的依据是所观察到的环境行为现象即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建筑师、规殳I师、景观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都应不辞劳苦,勤于调查。积极思考,从人的行为和心理出发进行设计。最终为使用者创造出满意舒适的空间环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