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经济心理学论文,标题:非范畴化的经济学和心理学解释
关于非范畴化的动因很多学者都做过探讨,综合起来就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和求新原则合作的结果,说的人希望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并且希望听者印象深刻,于是就有了非范畴化现象存在的前提。本文试以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一些原理来说明这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语言使用者会考虑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呢?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边际效用④递减规律可以很好的解释之。在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叫做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自于心理学上的韦伯定理,韦伯在研究中发现,人的神经元对等量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强度,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而递减,这就是著名的韦伯定律。这种规律被经济学家用来解释人们的消费偏好④问题,内容如下:效用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消费某种物品实际上就是提供一种刺激,使人有一种满足的感受,或心理上有某种反应。消费某种物品时,开始的刺激一定大,从而人的满足程度就高。但不断消费同一种物品,即同一种刺激不断反复时,人在心理上的兴奋程度或满足必然减少。或者说,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效用不断累积,新增加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增加越来越微不足道。举个例子来说,一个饥饿的人,第一个面包带给他的满足感是最大的,接下来所吃的面包带给他满足感依次下降,如果他吃到第八个,也许效用就是负值了。我个人觉得我们运用韦伯定律和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来解释非范畴现象很合适,人们的语言表达总是希望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的意思,并且希望自己的表达能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可是一些常规的语言表达由于对听者的刺激次数太多,对听者的影响效果就会呈递减趋势,即所谓的“边际效益递减”。为了使语言表达达到对听者最大限度的影响和刺激,于是一种新的表达形式便会应运而生,在认知和语言使用上,就是所谓的非范畴化现象。第二个问题,这种不合乎常规语法的言语现象是怎么被接收和传播的呢?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提出经济学中的“看不见的手”(1776)概念。这一概念现已泛指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内容大体是这样的:个体带有某种目的的局部行为会对全局产生影响并导致出乎其本意的结果。RudiKeller(1994)认为,语言变化的背后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具体来说,在一定的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个别说话人按照一定的准则创新使用语言,经过“看不见的手”过程,这一用法可能会被仿效、流传、惯常化(routinization),并最终固化成为常规用法。而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影响过程是这样的,当某一个人在使用某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的时候,他可能只是想来提高他自己的表达效果,并没想会给周围的其他人带来什么影响,事实上,如果这种表达方式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它就会慢慢形成一种语言秩序,慢慢的产生影响,最终使这种表达方式固定下来。纵观语言学的研究,乔姆斯基曾经用数学方法来研究语言的生成,它的理论是建立在科学主义的背景之下的,认为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语言的使用是客观的。很多语言学家,哲学家在研究中慢慢发现,人对这个世界认识基本是模糊的,于是人本主义的回归,认知语言学兴起,许多新的语言理论兴起,认为语言是人类的后天习得,语言本质上是一种主观现象,非范畴化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的东西,有了语言才有了人类社会,在这个大系统之下,心理的经济的一些定理来解释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