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篇环境心理学论文,论文题目: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室内环境设计

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工程学、艺术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边缘性学科,本质是要为人类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室内环境。而环境心理学则是支撑这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环境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的一门学科。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研究居住环境(一切供人生产、生活的室内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2)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居住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而根据人的心理需求,调整、改善、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

1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现状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虽然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但在“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环境心理学对室内整体环境设计的重要性,也正有人不遗余力地把自然界中的植物、水体、山石等复制到现实生活中来满足自己对自然的渴望。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将环境心理学运用到室内设计中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生产生活却在不断制造着与心仪的生活格格不入的建筑与室内环境。完全违背了我们对现实环境的期望,更是与环境心理学的精神理念背道而驰。

2 人对室内环境要素的认知和感觉

1)对视觉的满足。对视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对室内光(人工光和自然光)、色彩和造型(形状)的处理来实现的。首先来看文华东方酒店(曼谷)客房中对于室内设计影响最大的人工照明的处理,客房的主要照明采用了台灯进行侧照明而非常规顶照明的方式。设计师在立面、顶棚和地面均运用了能够产生漫反射的材料,避免了对人眼有害的镜面反射。在自然光的处理上,采用了双层窗帘的方式来调节自然光对人体视觉的影响:外面一层采用半透明面料,适合不需要自然光直接照射时用;内层采用有很好遮光性的厚棉麻布料,适合于对自然光进行完全隔绝。在颜色的处理上设计师在客房的四个立面上采用了浅黄色仿棉墙纸,顶棚则用乳白色的多空漆,地面采用的是相对较深的黄色花纹棉质地毯,写字台、床、椅子等家具上采用了小面积的对比色(赭石)搭配。这种搭配使得整个空间的色调变化而又统一于能将“温馨”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浅黄色色系中。整体空间和家具基本都采用了矩形造型,因为矩形是在视觉上最能让人感到平衡舒适的一种形状。

2)良好的听觉环境。良好的听觉环境是通过控制声源、控制声音的传递过程和隔声来实现的。对室内设计来说,满足听觉的要求主要是通过不同空间选择不同隔声系数的装饰材料来实现的。客房由于活动私密性强、隔声系数要求高,立面和地面采用了高吸声的墙纸和棉麻材质的地毯来加强吸声功能,满足了客房旅客在睡眠休息时需要的安静。

3)对肤(触)觉的满足。对肤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室内设计中组织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选择恰当的触感不同的面材来实现。所以设计师在设计SPA休息室时就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南北通透,使其形成穿堂风来提高室内空气的新鲜度。另外在选择与我们皮肤直接接触的材料时,也要考虑使用者的需求。

4)对嗅觉的满足。对嗅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组织良好的通风、室内绿化和减少室内产烟来实现的。所以设计师为了提高室内的嗅觉质量,就在设计时首先尽可能的设置自然通风,在自然通风不能完全实现时,就努力配合设备师设置人工通风,还可以按照空间需求选择室内绿化植物的数量和品种。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提供一篇环境心理学论文,论文题目: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室内环境设计

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工程学、艺术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边缘性学科,本质是要为人类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室内环境。而环境心理学则是支撑这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环境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的一门学科。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研究居住环境(一切供人生产、生活的室内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2)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居住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而根据人的心理需求,调整、改善、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

1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现状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虽然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但在“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环境心理学对室内整体环境设计的重要性,也正有人不遗余力地把自然界中的植物、水体、山石等复制到现实生活中来满足自己对自然的渴望。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将环境心理学运用到室内设计中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生产生活却在不断制造着与心仪的生活格格不入的建筑与室内环境。完全违背了我们对现实环境的期望,更是与环境心理学的精神理念背道而驰。

2 人对室内环境要素的认知和感觉

1)对视觉的满足。对视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对室内光(人工光和自然光)、色彩和造型(形状)的处理来实现的。首先来看文华东方酒店(曼谷)客房中对于室内设计影响最大的人工照明的处理,客房的主要照明采用了台灯进行侧照明而非常规顶照明的方式。设计师在立面、顶棚和地面均运用了能够产生漫反射的材料,避免了对人眼有害的镜面反射。在自然光的处理上,采用了双层窗帘的方式来调节自然光对人体视觉的影响:外面一层采用半透明面料,适合不需要自然光直接照射时用;内层采用有很好遮光性的厚棉麻布料,适合于对自然光进行完全隔绝。在颜色的处理上设计师在客房的四个立面上采用了浅黄色仿棉墙纸,顶棚则用乳白色的多空漆,地面采用的是相对较深的黄色花纹棉质地毯,写字台、床、椅子等家具上采用了小面积的对比色(赭石)搭配。这种搭配使得整个空间的色调变化而又统一于能将“温馨”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浅黄色色系中。整体空间和家具基本都采用了矩形造型,因为矩形是在视觉上最能让人感到平衡舒适的一种形状。

2)良好的听觉环境。良好的听觉环境是通过控制声源、控制声音的传递过程和隔声来实现的。对室内设计来说,满足听觉的要求主要是通过不同空间选择不同隔声系数的装饰材料来实现的。客房由于活动私密性强、隔声系数要求高,立面和地面采用了高吸声的墙纸和棉麻材质的地毯来加强吸声功能,满足了客房旅客在睡眠休息时需要的安静。

3)对肤(触)觉的满足。对肤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室内设计中组织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选择恰当的触感不同的面材来实现。所以设计师在设计SPA休息室时就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南北通透,使其形成穿堂风来提高室内空气的新鲜度。另外在选择与我们皮肤直接接触的材料时,也要考虑使用者的需求。

4)对嗅觉的满足。对嗅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组织良好的通风、室内绿化和减少室内产烟来实现的。所以设计师为了提高室内的嗅觉质量,就在设计时首先尽可能的设置自然通风,在自然通风不能完全实现时,就努力配合设备师设置人工通风,还可以按照空间需求选择室内绿化植物的数量和品种。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3 人的心理行为对室内环境设计的决定作用

1)领域I生与人际距离。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但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与普通动物有本质的区别,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娱乐等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事物所干扰。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时所需的距离作统盘考虑。人际接触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不同的交流场所,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对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来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每类距离中,根据人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通过以上关于人的领域性与人际距离的论述,可见领域性与人际距离对室内空间的大小和组织有着明确的规定性。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那私密性就更涉及到相应的空间范围内包括对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的要求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更为突出。通过对大量的住宅套型比较我们也会发现,主卧都安置在安静的角落处;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通常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或人流频繁通过的座位,因此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3)依托的安全感。生活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一定是越开阔越好,通常更愿意在大型室内空间中选择有所“依托”的物体。4)从众与趋光心理。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发现,紧急情况时人们常会盲目紧跟人群中领头的几个人跑动,而不考虑奔跑方向是否朝着安全疏散口。即使在火警响起、浓烟弥漫时,人们很少去注意火警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而是凭着直觉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形成了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群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的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 —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会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圆形会给人带来饱满膨胀的感觉,方形则让人有一种庄重稳定的感觉。6)捷径效应。所谓捷径效应是指人在穿过某一空间时会尽量采取最简洁的路线,即使有别的因素影响也是如此。

4 个体差异对室内环境风格的影响

1879年,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心理实验室,经过长时间的实验验证,发现人的心理行为与感觉系统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虽然环境心理学是从总体上分析人的行为与心理共性,但是也同样承认个体的差异,尊重个体的特性。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这样的差异往往决定着室内设计的整体风格。所以我们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个性对环境的独特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个体行为和心理需求,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的尊重。但为了创造出舒适、宜人、更加适合居住的环境,我们也应该适当地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进行正确“引导”,对人的个性产生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制约”,在设计中既要尊重个体差异也要注重环境心理学对室内设计影响的共性,将两者辩证合理的运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