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坚持传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立场,拒斥社会建构的概念。依据这一观点,“ ‘品德’、‘相互依赖性’都是如此的真实,都具有非建构的特征,人类不容置疑的道德要求正是建筑在这个基础之上。一种真正关心人类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应该接纳和考虑这些特征,把它们视为‘人的存在’,而不是把人类的一切视为社会的建构。”@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正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建构论的后现代主义之间持续的话语对话⋯⋯将有助于推进人本主义心理学,使人本主义心理学站在心理学的理论、实践与研究的前沿。”这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席卷西方文化的后现代思潮面前,应该采取一种冷静的分析和反思的态度,分析“在由后现代思想引入的健康怀疑论面前,怎样思维、教学和成长?” 以便扎实推进人本主义的事业。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科学观和方法论等方面接受释义学的方法与原则,表现出一种释义学转向。

传统上,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现象学为其基础,但是现象学把“意识体验”作为人的一种本质特征。意识在现象学的建立者胡塞尔那里是一个“精神实体”,现象学方法就是要指出达到“纯粹意识” 的途径,这样一种观点在后现代的社会建构论面前丧失了依据。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意识体验不过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但是,尽管后现代主义思潮波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愿意全盘接受社会建构论的观点,而是采纳了释义学的基本原理。依据释义学的观点,存在着两类研究对象,一类是“人文类”(human kinds),另一类是“自然类” (natural kinds)。人文类主要指的是人以及人的行为与活动。自然类则从狭义上讲仅仅指具有化学和物理性质的物质实体,广义上则包含了生态系统和非人类的动物。人文类的特征是具有自我意识能力,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可以对自身施加影响。对于自然类来说,任何对它的分类不会对它造成影响,但是人文类却不同,它与分类有互动关系,分类本身会对它造成影响。因为分类对于它产生了意义,因而它会反作用于这个分类,改变原来的意义。因此,以这种观点来看,心理现象虽然不能归结为某种“本质”。但是心理现象具有实在性,不能用“话语建构”抹杀心理现象的实在特征。“人类的心理存在是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突现(emergent)出来的,但是,一旦得以突现,即使仍然受到这种背景的影响,也不可再还原为这种背景。”@后现代社会建构论的错误恰恰在于,在强调心理的社会文化特性时走向了极端,把心理还原为它赖以产生的背景,抹杀了心理的实在性。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更愿意接受释义学作为其理论基础,建立一种释义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释义学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开始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面对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坚持传统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立场,拒斥社会建构的概念。依据这一观点,“ ‘品德’、‘相互依赖性’都是如此的真实,都具有非建构的特征,人类不容置疑的道德要求正是建筑在这个基础之上。一种真正关心人类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应该接纳和考虑这些特征,把它们视为‘人的存在’,而不是把人类的一切视为社会的建构。”@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正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建构论的后现代主义之间持续的话语对话⋯⋯将有助于推进人本主义心理学,使人本主义心理学站在心理学的理论、实践与研究的前沿。”这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席卷西方文化的后现代思潮面前,应该采取一种冷静的分析和反思的态度,分析“在由后现代思想引入的健康怀疑论面前,怎样思维、教学和成长?” 以便扎实推进人本主义的事业。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科学观和方法论等方面接受释义学的方法与原则,表现出一种释义学转向。

传统上,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现象学为其基础,但是现象学把“意识体验”作为人的一种本质特征。意识在现象学的建立者胡塞尔那里是一个“精神实体”,现象学方法就是要指出达到“纯粹意识” 的途径,这样一种观点在后现代的社会建构论面前丧失了依据。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意识体验不过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但是,尽管后现代主义思潮波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愿意全盘接受社会建构论的观点,而是采纳了释义学的基本原理。依据释义学的观点,存在着两类研究对象,一类是“人文类”(human kinds),另一类是“自然类” (natural kinds)。人文类主要指的是人以及人的行为与活动。自然类则从狭义上讲仅仅指具有化学和物理性质的物质实体,广义上则包含了生态系统和非人类的动物。人文类的特征是具有自我意识能力,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可以对自身施加影响。对于自然类来说,任何对它的分类不会对它造成影响,但是人文类却不同,它与分类有互动关系,分类本身会对它造成影响。因为分类对于它产生了意义,因而它会反作用于这个分类,改变原来的意义。因此,以这种观点来看,心理现象虽然不能归结为某种“本质”。但是心理现象具有实在性,不能用“话语建构”抹杀心理现象的实在特征。“人类的心理存在是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突现(emergent)出来的,但是,一旦得以突现,即使仍然受到这种背景的影响,也不可再还原为这种背景。”@后现代社会建构论的错误恰恰在于,在强调心理的社会文化特性时走向了极端,把心理还原为它赖以产生的背景,抹杀了心理的实在性。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更愿意接受释义学作为其理论基础,建立一种释义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释义学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开始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人本主义心理学并非铁板一块,在它的内部,基本可以看出三种取向:第一,人文艺术倾向的,视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一种咨询和治疗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第二,人文科学倾向的,视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科学,但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研究人的科学,这一取向强调了经验方法的使用;第三,现象学取向的,强调对意识体验的质化描述,反对量化方法的滥用。长期以来,这三种取向不时出现一些争论。

但是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在释义学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瑞涅(Rennie,D)指出:“我主张,这三种类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可以用一条主线贯穿之,那就是作为方法的释义学。”释义学方既反对科学主义的方法中心论,也反对方法上的相对主义主张,以方法的实践应用作为评价方法的准则,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新的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质化方法的兴起可以视为后现代转向的有机组成部分。质化方法作为量化方法的补充一直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的建立者威廉·詹姆斯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质化方法完成的,其巨著《心理学原理》影响了几代心理学家。但是詹姆斯之后,在实证主义的影响下,量化方法逐渐占据了上风,质化方法逐渐成为一种边缘化的方法,受到心理学家的忽略和轻视。即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崇拜量化方法,以便符合主流心理学的量化要求。但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以后,从反对方法中心的角度出发,后现代主义“解构”量化方法的光环,消解了心理学家对量化方法的迷信,质化方法获得了新的生机。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本主义者呼吁质化研究和对质化研究者的训练,没有艺术家的眼光和心灵的眼睛,心理学将持续鼠目寸光,损伤心理学的未来⋯⋯无论如何,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开始影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思维,使得实在论的观点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有所松动。资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邱吉尔(Churchill,S)主张不要把获得的数据看作客观实在的记录和反映,而是当作叙事性的概念,”其意义是,心理学家不再必须寻求客观真理,或感觉有义务和责任把他们的知识建筑在事实的基础上。

在一种重新焕发活力的人本主义研究范式里,理论家将承认他们的出发点不是纯粹的事实积累,而是承认他们研究的东西是合作的行动所构成的。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谈到后现代主义对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影响时,也指出:“后现代主义的假设在对咨询过程的理解方面导致了两个根本的概念性变化:首先,如果咨询的目标不再是发现有关患者的客观真理,那么患者和咨询者就可以毫无顾忌地重叙患者的生活,只要这种叙事证明对患者是有帮助的,而不必考虑精确性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咨询成为一种意义的创造过程,而不是客观真理的发现过程。其次,作为整合、内聚实体的自我被视为启蒙时期的残留物,在这样一种反本质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咨询者不必再假设患者各种社会面具背后隐藏着一个本质的自我⋯⋯”这些理论观点都反映出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