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是伴随着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它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紧密相连, 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人的情感特别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 不是来自遗传, 而是来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影响和促使受教育对象认识提高、思想转化的过程, 是双方思想交流、相互沟通的双边活动, 而连接这一活动的纽带则是情感。因此, 在情感理论的视角下,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特点, 探索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 对于我们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情感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
情感是人类的心理现象,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感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启动因素之一, 在一定条件下, 情感直接引发人们的行为。情感又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 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情感, 实际上已成为反映人的整个精神价值追求的动机系统本身。可以把它看作标志人的情感发展的连续体, 包含着人的情绪基调、情绪表达方式、情绪爱好、情感体验性质与水平、价值倾向乃至于人格特征、精神情操等。称之为“情感性”是鉴于它们需要从情感———态度层面, 而非认知———判断层面, 主要从内在动力系统, 而非外在能力系统标志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情感理论的视角下, 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不是一种机械体, 而是人自身。他们既是主观的又是受环境支配的。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情感的催化, 也就是情感教育, 即通过情感交流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 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促使人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础上, 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方法。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 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2.情感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的优势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认为: 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是人进行认识活动和产生行动的动机, 是意向活动对认识起主导作用的形式之一。这表明, 人的认识和行为不仅依靠思想活动, 而且是在感情的参与下进行的, 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和情感统一的角度来考虑, 寓教于情,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情感理论的视角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的优势如下。
2.1 加强情感教育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中的接受系统是重要的一环, 同样的目标和内容, 会出现接受率的差异, 与一些非理性因素, 诸如情感、情绪、意志等是相关的, 它们构成接受过程中的调节系统。在思想内化、转变过程中, 对主体影响最明显的非理性要素是情感和意志。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体需要而产生的指向性心灵体验, 通常以肯定或否定、热爱与憎恨、赞赏或厌恶等两极性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 并转化为一定的情绪, 对主体的认识活动起积极或消极作用, 并强化或抑制接受活动的运行, 构成推动或终止主体某一接受活动的动因或动力。在实践中, 情感教育主要目的便是通过特殊的情感形式使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产生肯定性的情感态度, 提高接受率。2.2 加强情感教育有益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 有着突出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 激发大学生对某一事物、某种观念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强化和保持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 抑制和改变不良的情绪情感, 将有助于教育更好地进行 因此加强情感教育有利。
于思想政治道德认识内化为思想政治道德信念,从而利于其外化为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情感, 是伴随着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它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紧密相连, 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人的情感特别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 不是来自遗传, 而是来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影响和促使受教育对象认识提高、思想转化的过程, 是双方思想交流、相互沟通的双边活动, 而连接这一活动的纽带则是情感。因此, 在情感理论的视角下,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特点, 探索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 对于我们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情感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
情感是人类的心理现象,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感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启动因素之一, 在一定条件下, 情感直接引发人们的行为。情感又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 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情感, 实际上已成为反映人的整个精神价值追求的动机系统本身。可以把它看作标志人的情感发展的连续体, 包含着人的情绪基调、情绪表达方式、情绪爱好、情感体验性质与水平、价值倾向乃至于人格特征、精神情操等。称之为“情感性”是鉴于它们需要从情感———态度层面, 而非认知———判断层面, 主要从内在动力系统, 而非外在能力系统标志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情感理论的视角下, 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不是一种机械体, 而是人自身。他们既是主观的又是受环境支配的。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情感的催化, 也就是情感教育, 即通过情感交流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 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促使人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础上, 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方法。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 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2.情感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的优势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认为: 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是人进行认识活动和产生行动的动机, 是意向活动对认识起主导作用的形式之一。这表明, 人的认识和行为不仅依靠思想活动, 而且是在感情的参与下进行的, 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和情感统一的角度来考虑, 寓教于情,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情感理论的视角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的优势如下。
2.1 加强情感教育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中的接受系统是重要的一环, 同样的目标和内容, 会出现接受率的差异, 与一些非理性因素, 诸如情感、情绪、意志等是相关的, 它们构成接受过程中的调节系统。在思想内化、转变过程中, 对主体影响最明显的非理性要素是情感和意志。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体需要而产生的指向性心灵体验, 通常以肯定或否定、热爱与憎恨、赞赏或厌恶等两极性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 并转化为一定的情绪, 对主体的认识活动起积极或消极作用, 并强化或抑制接受活动的运行, 构成推动或终止主体某一接受活动的动因或动力。在实践中, 情感教育主要目的便是通过特殊的情感形式使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产生肯定性的情感态度, 提高接受率。2.2 加强情感教育有益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 有着突出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 激发大学生对某一事物、某种观念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强化和保持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 抑制和改变不良的情绪情感, 将有助于教育更好地进行 因此加强情感教育有利。
于思想政治道德认识内化为思想政治道德信念,从而利于其外化为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 加强情感教育有益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 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这就为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可见, 面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状况以及淡化的情感,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在校大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将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符合这个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情感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伴随着工业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和膨胀, 技术理性逐渐统治了整个社会, 人们往往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 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 忽视非理性层面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及其作用,高校教给学生的是科学知识, 却很少为学生指明生活的方向与意义, 导致商业主义和职业主义思潮泛滥, 广大青年学生在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 却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在情感理论的视角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需要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大学生特殊的情感需要, 认识不到大学生强烈的主体独立意向。教育者面对大学生复杂的思想意识, 深层次的理想、信念问题, 往往知难而退或浅尝辄止,作表面文章。为完成任务, 采取简单、生硬的形式化做法, 不去做深入细致地“内化”工作。而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如不能满足, 就会引起他们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 阻碍自身对教育的接受。
3.2 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 社会结构、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要求、高校发展方向上的偏差, 忽视了学生精神的培育和提升。而在高校思想政教育中, 情感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都处于较薄弱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还仅仅是理论的灌输, 以至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情感的共鸣, 功利化倾向严重, 心灵枯槁, 盲目反崇高, 阻碍了情感教育的实施。
3.3 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升华
高校的定位和对高校的评估目标注重显性量化的指标体系, 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精神层面的追求, 精神生活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 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他便感受不到生活的喜悦和生命的美, 便不会去思考怎样的人生有意义, 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这样的问题, 他的生活始终是乏味的。我们目前的情感教育却主要着眼于“小情、小爱”, 忽视了情感的升华。这些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内心高尚的情感世界, 从而也就不利于外化为更好的行为习惯。4.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的思想为工作对象, 人既是理性的, 也是有感情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重在教育, 大多采取“我讲你听”的灌输方式,过于单一、呆板, 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育的厌烦与抵触情绪, 往往流于形式。在当今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思潮多元交汇、大学生思想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作用,把情感沟通与交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适时地将大学生的情感状态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引导, 使他们尽可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 不断提高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效应。
4.1 发展正当合理的需要, 引导学生激发积极的情感
需要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决定着情感教育的性质。期望可估测这种性质达到的程度, 决定着情感的变化。对满足需要的期望值过大, 结果事与愿违就会感到烦恼、不满; 期望值过低, 需要即使满足了, 情感波动也不会太大, 只有期望值适中, 才会使人产生如愿以偿后的愉悦。可见, 需要和期望的依存关系决定了情感质量的高低。教育者要承认大学生情感需求的特殊性、合理性与客观性, 树立“尊重人的需要”的观念。发展学生的正当需要, 确保其情感需要的合理性。同时, 注意引导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 增强其心理倾向性, 激发学习热情和智慧才干, 使学生愿意接受思想教育, 进而发生由浅入深的服从———认同———内化的转变。而消极的情感, 则阻碍人的能力的发挥, 甚至会动摇人的意志, 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中双方情感交流的阻塞或断裂,以致使对方产生防卫、怀疑等不良心理和对立情绪, 妨碍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把握大学生的情感变化规律,善于利用时机, 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情感,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只有这样, 才能有的放矢, 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一方面, 让教育双方处于愉悦、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 为情感的互动创造良好的情绪背景,促进积极情感的形成。另一方面, 使教育双方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 相互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育者善于掌握时机, 创设情境,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 以提高教育质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4.2 注重情感培养方法的多元化, 鼓励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 要以知育情,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 增强情感的深刻性; 要以情育情,加大感情投入, 及时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发挥情感教育的感染性, 和学生实现情感共鸣; 要以意育行, 情感和意志往往构成相互制约的心理过程, 即意志调控情感, 情感激励意志, 最终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要以行育情,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和源泉, 认知也只有在实践中才得以内化为信念, 即坚定的情感。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和思想的传授, 而要达到效果, 必须通过实践。因此, 可通过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接触社会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再如,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 就是一堂生动的以情感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当选者都是从我们身边走出来的鲜活的人物, 他们催人泪下的事迹, 在我们的头脑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情感教育的方法比单纯的说教更加具有说服力,其影响也会更加深远。同时, 要注意提高情感教育的引导性, 鼓励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志, 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落实的归宿, 也是我们情感教育达到一定效果的保障。自我教育就是通过反省、反思、自我思想改造等自我修养途径, 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途径, 增强自身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 而情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者的启发、情感沟通, 促使学生寻求自我教育的方法, 再通过老师教导与社会教育灌输, 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
4.3 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 帮助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
根据情感的内容及复杂程度, 情感可分为初级的情感 ( 即简单的情感) 和高级的情感 ( 即复杂的情感) 。高级情感是人们对道德、政治、精神、美的享受体验, 是在感受到对祖国、人民、责任、思想、原则、科学的和艺术的价值的态度情况下产生的, 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
4.3.1 道德感
道德感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的情感, 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都是同道德评价相联系的情感。 这是高级情感的基础。
4.3.2 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体验,是人们认识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 大学生的理智感, 在他们的全部学习活动中, 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理智感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刻、清晰地理解科技知识原理和社会客观事物及其现象本质,是高级情感的支撑。
4.3.3 美感
美感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及文学艺术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这一情感体验使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美与丑有所认识, 它活跃着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帮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了刻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目的, 从而自觉的谴责集体中某些人出现的不良行为, 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力争去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道德高尚的人, 有益于人民的人。所以, 对美感的培养和进行美的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级情感中的最高体验。因此, 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要特别重视大学生的高级情感。在教育对象原有的倾向性基础上, 帮助引导学生将情感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升华为对集体荣誉、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关心,形成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道德感为基础、以理智感为支撑、以美感为最高体验。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更高尚的情感世界, 形成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健全更加深厚的情感。了解、尊重、满足、引导、升华这五个方面逐层深化, 紧密联系。而升华过程是最关键最艰难的一步, 只有实现了升华, 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较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