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模式研究。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目前学界提出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网络心理健康调查;建立网络心理测验系统;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档案;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包括利用在线、BBS、E-mail、聊天室等进得心理咨询;开辟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园地。其可以设计的内容包括心理书屋和心理百科、心理调适方法和技巧介绍、优秀心理影片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服务有关网络介绍等。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开始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运作模式的探索。廖桂芳创造性地提出了在信息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下,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助人自助,互助成长”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载体,以环境建设为基础,构建“六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模式。宋凤宁等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了“教师-学生-家长”有机结合与开发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第二,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实证性研究。

任杰?调查了广州大学网络心理健康对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进行研究。吕媛等研究了网络行为对大学生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祁引霞等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孟平?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网络心理调查问卷》对内蒙古自治区955名有过上网经验的大学本科生的上网概况,对网络的态度,网络自我意识及网络人际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史克学在《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一文中,从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理性分析、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调查及与其他特质的相关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相关研究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的重要研究加以评述,以期促进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展开。

目前,对于互联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大部分集中于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包括上网时间、目的、动机、途径等);网络使用对大学生人格、情感、人际关系、社会化、认知等的影响;网络成瘾的现状、原因及其相关对策。可以看出对于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的研究给予充分的量化支持,从中探寻规律,是国内广大心理学工作者面临的迫切任务。

第三,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证性研究。

网络心理咨询是大学生愿意接受的主要咨询途径。Young有关来访者网络心理咨询态度的实证研究表明:网络的便捷性、匿名性、咨询师的资质是来访者寻求网络心理咨询的三大理由。网络心理咨询主要使用文字的形式进行沟通,文字书写本身就具有情绪抒发的功能,也是一种整理思想、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Day与Schneider首次将认知行为疗法运用于网络心理咨询,李书艺证实了焦点解决疗法在网络心理咨询中的可行性。还有,王沂剑提出将多重模式理论应用到网络心理咨询中; Wright提出将写作治疗(writing therapy)运用于网络心理咨询中;王智弘与杨淳斐提出的一次单元咨询模式?等。网络心理咨询的技术有:情绪深化的技巧、关系增进的技巧、文本呈现的技巧。

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全新的咨询理念,具有现实心理咨询不可比拟的优势,这点已得到广泛认同,但也存在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如不利于咨访关系的建立、维持与巩固;不利于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与诊断等。可见,网络心理咨询自身的局限也决定了它并不能替代现实心理咨询,只有实现两者的互补结合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