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结果显示90.2%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咨询有心理压力,89.20%感到有心理疾病难已启齿,心理咨询率仅为9%,大学生群体及社会对心理疾病的歧视和偏见是影响大学生前去咨询的重要因素。自我耻辱感是精神病患者不满于自身所处的疾病状态的一种偏见,自己感到耻辱、见不得人。2005年Yen等在我国台湾对病耻感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发现患者的症状越重、教育水平越低,其病耻感越强。因此知识层次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中心理疾病病耻感是较强的,调查结果也证实这一点。因此,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常识,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意义、内容、方式和原则,纠正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和误解,消除咨询时的顾虑心理,在意识上和行动上都积极看待心理咨询。根据调查结果,大学校园影响心理辅导效果的因素较多,主观因素与客观因文献综述素并存,客观因素包括咨询室的设置位置及心理咨询师的严重不足,主观因素主要是大学生对咨询老师的身份认同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病耻感等。说明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一些不足,其中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比较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需要不断地完善与创新。心理健康专业人员需要研究一种适合该群体的心理咨询要求,能够摆脱学生对老师身份的咨询的顾忌,又能在时间与空间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开创新的心理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