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克朗伯兹和他的同事率先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运用于职业生涯辅导中,并于1979年对该理论进行了修订,他们认为四种因素会对个体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 (1)遗传因素:个体得自于遗传的一些特质,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个体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包括种族、性别、外形、身体素质、智力等,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特殊能力,如音乐才华、绘画天分、动作协调能力等,它可以拓展或限制个体选择职业的偏好与自由。

(2)环境条件:一些影响因素来自于外部环境,是个体所无法控制的,如由自然力量引起的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灾害等,以及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个体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家庭背景、父母期望、社会政策、行业协会的规定限制、新技术发展和社会变迁等。

(3)过去的学习经验:克朗伯兹认为,每个人独特的学习经验在决定其职业生涯路径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个人的职业发展、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等均是学习经验的产物。这其中既包括通过强化和惩罚习得的直接学习经验,也包含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而获得的替代性学习经验。

(4)工作定向技能:即个人在处理新任务、新问题时一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工作习惯、工作标准、认知过程和情绪反应等。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职业选择是过去学习经验的函数,而并非偶然事件。当个体做与某项职业有关的事情而获得赞赏时,便会倾向对该职业产生偏好,反之,则不然。其他的一些途径也可能获得正反馈,比如个体崇拜的对象所从事的职业或个体尊敬的人鼓励其从事某职业,都会激发个体对这个职业的正面想象和评价,从而对这一类型的职业产生偏好。以助人职业为例:经常接触那些积极为有需要者做贡献的人会使个体相信从事助人工作是有意义并且是值得的。这种学习还可能发生在个体曾是受助对象时(如,曾从一位专业人员那里获得处理个人和家庭难题的帮助)或者见证了另一个人,如父母,对他人的生活做出巨大贡献。这样的一些正向的学习经验都会促进个体选择助人职业的决策。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