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态心理治疗的概念1996 年,生态心理学家Cline Ben 在《生态疗法:治愈我们自己,治愈地球》书目中第一次对生态治疗进行了介绍,后期又有不少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现在普通认为,生态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在生态心理学基础上,通过融合生态心理学原则以及心理治疗举措,来有效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感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这种治疗方法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全身心的融合,在人与自然地连接中,让人们体验生活的意义,从而产生一些幸福的感觉和积极的情绪,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Ambra,2005)。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前社会生态平衡日益被破坏,人与自然之间不是一种和谐发展、持续进步的关系,而是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破坏与被破坏的关系,而这一切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失调以及联系稀疏,这其实预示着人类归属感的缺失,并且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孤独和寂寞。由此发现,生态危机不仅是人类的生存危机,更是人类的一种心灵危机。所以说,生态心理治疗其实是一种通过有效协调生态自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而实现心理治疗目的的方法。这个过程需要心理学家通过恢复人与自然的疏离感,培养人与自然持续发展模式,从而治愈人的心灵问题。

2 生态心理治疗的特点

通过生态心理治疗相关概念可以发现,人与自然是生态心理治疗的两个核心组成部分,其中作为自然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改善着自然,而自然既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理生存空间,也提供了广博的心理驰骋舞台,两者既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社会发展中,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的纽带不仅仅是物质资源,也有情感世界的沟通,诸如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情感归属、对精神与美感的感悟等等。Cline Ben 指出,假如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凭借我们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而存在一种“生态灵性”,那么这种“生态灵性”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关系,也包含一种人类对自然的反哺产生的报答性治愈。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生态心理学与生态治疗是不分家的,两者都致力于人类与自然的相互融合、相互治疗的和谐关系的构建。当前社会环境下,以人类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日益成为了社会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受其影响,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破坏越来越多,和谐发展的初衷被彻底打破,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日渐隔离,不断催生各种精神疾病。生态心理治疗其实就是针对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展开分析,通过修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这些精神疾病治标治本的目的,从而构建人与自然良好的生存关系,降低人类各种精神压力,达到生态心理治疗的效果。

3 生态心理治疗的历史

生态心理治疗除了上述研究成果以外,生态心理学家罗扎卡从环境和心理的互动关系出发,把生态学、心理学和治疗学融合起来,分析环境行为背后深层的心理因素,在此基础上,积极探寻环境危机的心理学解决途径。该生态心理学派认为大自然生态系统范围极广,不仅包含有形的物质世界,也包含无形的精神世界,这也就是说,如果心理世界失衡,那么这种失衡其实也会反馈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由于两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生态系统又会反作用于人类的心理系统,从而有可能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罗扎卡重新定义了心理健康的概念,他综合研究了生态环境问题、人类精神健康问题,并将两者的关系纳入心理健康标准之中,从而将生态心理学定位为治愈人与自然环境诸多问题最有效的理论。

4 生态心理治疗价值

自然环境可挖掘的资源异常丰富,其中也储存了现代生活所需要的心理资源。人的生物性使人类对自然产生一种独特的偏爱效果,受此影响,通过良好的接触和有效的激发,就能够刺激人类对自然的敏感度,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品性,从而产生“恢复反应”,有效减少各种心理负担和负向能量。

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态心理治疗的内涵与价值,那就是通过大自然这一治疗媒介,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和环境之间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交流沟通,让人类敞开心扉,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与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体验生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正向激励,达到心理问题的治疗效果。所以说,作为一种独特而有价值的治疗模式,生态心理治疗不仅为人类改善心理健康提供了全新的思想理念,而且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拓宽了心理健康改善的路径。在与自然的交流沟通中,生态心理治疗让我们的心灵回归自然,找回人类自然的本性。

5 生态自我

“生态自我”是人类个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我”,是一种彼此共存、相互支撑的生命统一体。在传统的思想中,人们总是把“自我”理解成为特定的个人;而“生态自我”则是突破传统思想,与周围环境紧密联系的,它是具有生态意识的“自我”。因此,作为具有“生态自我”的人,既要把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更要把人与自然看成有机整体的共同生命体。

“生态自我”又可以称为“绿色自我”,它是人们所具有众多素质中之一的绿色素质。“生态自我”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标准的超越,使人们认识到人的心理和行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是与自然环境、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心理价值起着重要的影响。总之,“生态自我”可以更好地引导人们与大自然融合,体验着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全部生命力。

6 生态心理治疗方法

虽然近些年对生态心理治疗研究的人数不断增加,相应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但对生态心理治疗的分类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其中以朱建军、吴建平为代表的理论学派将生态心理治疗方法分为森林治疗、荒野治疗、园艺治疗三类;而Craig harlequins、Linda Buzz ell 等人将生态治疗分为绿色运动、园艺治疗、荒野治疗、绿色运动、生态梦工场、自然的生活方式治疗、社区生态治疗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将生态心理治疗方法分为森林治疗、荒野治疗、园艺治疗、宠物治疗四类,并对这些生态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6.1 森林治疗

森林治疗诞生于20 世纪中后期的欧洲,也被称为森林浴,该治疗最初的形式是“森林医院”,其治疗原理是利用森林树木所释放的自然芳香气味来杀灭病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天然治疗。森林医院不同于传统医院,在这里并没有所谓的药品、病床甚至医生,而是利用大自然的地理优势和生态环境,让病人在风景秀丽、水泉叮咚的原生态里面休息、漫步,调养身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成日志,1998)。近些年,我国也逐渐意识到森林治疗的重要性,不断向欧洲等森林治疗应用较为成熟的国家学习,不断建立以保健为主的森林浴场,将森林治疗逐渐引入到我国心理疾病的治疗中,例如:浙江天目山的森林健康医院、北京的红螺松林浴园、广东的鼎湖山天然氧吧等。

森林治疗在实践中,对于自然环境有一定要求,最好选择空气清新、不含灰尘、毒素的森林,地下有厚厚的地皮、草、叶,林中小道或集中淋浴场具有松软的落叶,并伴有溪间流水之声,形成自然和谐的气氛,从而给病人以原生态自然环境体验,有利于病人心理负担的释放。该治疗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哮喘病、高血压、烟炎、痢疾、动脉硬化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对神经衰弱有良好的疗效。从治疗流程角度看,森林治疗分为三个环节,首先要让病人在森林中步行运动,出汗排毒;其次要增加一定的运动量,选择步行目标里程,速度要以边走边与人正常交谈最佳;最后要面对连接天际的壮丽森林充分释放自己,向大自然敞开心扉,任由情感抒发,将自然和谐之气融入身心,从而有效减缓病人自身压力,增加机体正向能量和对生活的信心。

6.2 荒野治疗

荒野是一个神奇的环境,它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思考空间,能够让人们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成长路程,解剖自身心理问题。一般来说,荒野能在潜意识中给人以疗养康复的暗示,对精神病患者而言,由于荒野尚未被开发成某些即成的场所,所以其可以被用来作为一个心理紊乱的治疗佳处。荒野治疗正是基于这种属性而被逐渐推广应用的,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帮助那些心理迷失的病人重新找回目标和希望,燃起生活的希望,将在生活中积攒的各种沮丧情绪在荒野的探索中逐渐消除。可以说,荒野的心理价值是本方法最为核心的研究和应用价值。该方法在实践治疗中,将患者置身于一种原生态、初始文明的探索之中,一些常规出现必备的工具(诸如:手表、指南针、打火机)都不被携带,将患者完全置身于一种荒芜的环境之中。当然了,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该种治疗方法最为常见的形式是团体操作,一般以6—14 人为宜,通过任务的形式,将团队成员聚集在一起,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协助等,每一个人重新审视自己,找回自身的角色和定位,在一种团体与个体相结合、自我性格与团队角色相陪衬的环境下,突破自身心理障碍,达到一种治疗的目的。

可能乍一看,荒野治疗与冒险治疗十分的相近,两者也确实有相同之处,但两者也各具特色,有其自身的治疗属性。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借助自然的力量,让患者在自然中体验、反思进而加以改善,都是借助大自然的力量,需求心理的再次平衡而接受的生理和心理的治疗过程。但不可否认,两者的差异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冒险治疗是一种将团队冒险活动作为主要形式的治疗方法,而荒野治疗则是侧重一种体验,让患者在荒野的环境中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战胜孤独与恐惧,找准自身的定位,从而真正实现心理治疗与成长目的的治疗方法。

6.3 园艺治疗

1798 年,美国医生本杰明·瑞希首推园艺治疗,并通过众多临床实践证明了这种方法对心理病患治疗的有效性,引发了学术界对园艺治疗的研究热潮。

实验证明,在大自然中,通过与植物接触,人们的肌肉会放松,血压及恐惧感都会有所减轻,一些带自然芳香的植物能够通过散发的味道来缓解甚至治疗病人头痛失眠问题,也就是说,不同植物不同味道都可加以利用,缓解或治疗病人的疾病。园艺治疗与此相类似,该法以患者精神投入的形式,在人与植物亲密接触的推动力下,通过体会和收获其中的各种精神思想,来进一步缓和病人的精神压力,从而达到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治疗效果。

广义的园艺治疗也被称为景观治疗,是以人与植物之间的亲密关系为推动力,结合患者的精神投入、期待、收获以及享受整个培育过程,从而帮助患者获得心理治疗和康复的效果。近几年,园艺治疗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其在国外应用更为广泛。例如,1973 年美国为在全国普及园艺治疗,创立了美国园艺治疗协会、英国在1978 年成立了英国园艺治疗协会、日本1995 年成立了园艺治疗研修会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园艺治疗的实践效果以及这些国家对其认可程度。

在实践中,园艺治疗需要相关人员利用植物及园艺激发病人的共鸣,从而从情感和心理角度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类比分析。例如萎蔫的叶子表示需要多浇水,细弱的茎表明植物需要更多的光照或者养分,这其实激发了病人在园艺治疗中,对生命的自我反思以及对植物成长的类比,从而在植物顽强生命力的影响下,不断战胜自身心理疾病,让自身早日摆脱心理阴影,健康快乐地生活。

6.4 宠物治疗

当前,亲情沟通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日益打折,不少人缺乏足够的情感慰藉,从而产生空虚抑或丧失归属感,从而产生了不少家庭尤其是一些老年家庭终日与宠物为伴的状况。这其实也充分证明了,宠物完全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慰藉人类,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效果,宠物治疗的研究由此诞生。

一般来说,宠物与人类的情感不会因为你拥有或丧失什么而改变,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或主人的性格而衍生情感纠纷,于是,宠物治疗师让宠物参与到心理治疗中来,通过人对动物的情感互动和心理依恋营造一种感情归属和情感联结,从而能够有效治疗诸如抑郁症及自闭症的疾病。临床研究表明,一些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和患有自闭症和抑郁症的儿童,他们对人类之间的交流兴趣点较低,而更愿意与一些动物交流,例如狗、猫等。通过一段时间人与动物的接触之后,这些患者都能很好地找到情感支撑点,也在与宠物的互动沟通中逐渐缓解了各种心理及生理疾病。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心理疾病日益成为健康的重要杀手,这其实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观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协调自然平衡的基础上,找到人类心理健康的平衡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